筹备工作千头万绪。林小满每日清晨便背着竹篓上山采药,山路崎岖,她裤脚常被荆棘划破,却乐此不疲。她在崖边发现了一簇罕见的海桐皮,欣喜若狂,却因陡峭险些失足,多亏阿强及时赶来搀扶。阿强平日沉默寡言,此刻却轻声叮嘱:“小心些,药材重要,人更重要。”林小满望着他手心的茧子,心头一暖。他们跑遍岛上每个角落,记录药材习性:礁石缝隙里的石莼如何随潮汐生长,深海底的珍珠贝需何时开壳取珠,沙地里的海金沙怎样在烈日下采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墨迹与汗渍交织。
与此同时,联系药店的道路布满荆棘。林小满带着药材样品乘船进城,一家家药店拜访。起初,老板们多摆手拒绝:“海岛药材?野生的东西哪有种植的稳定?”她却不放弃,将晒干的海马置于掌心:“您瞧这品相,咱村民按古法炮制,药效绝不输。”有位老板见她诚意十足,尝了一口她带来的海藻茶,喉间顿觉清爽,这才松口:“先试试小批量收购,若质量稳定,后续再谈。”林小满攥着那纸协议,手心沁汗,如获珍宝。
而嫂子回家后,虽相隔千里,牵挂却未曾断。她每日翻看林小满寄来的药材进展信笺,用红笔圈出关键处,回信时总夹着几张药方:“小满,我查了古籍,这海螵蛸治胃酸极佳,你们采时可留意。”她还动员邻居妇人,在社区宣传海岛药材,有人问起便滔滔不绝:“那海岛上啊,药香比海风还浓,我妹子正领着乡亲们闯新路呢!”嫂子深夜缝补衣物时,总对着窗外的月亮喃喃:“小满,你可得撑住啊。”
阿泽和宛宛在学校成了“海岛药材小大使”。他们用零花钱买来彩纸,将海马、珍珠、海藻等药材画成漫画,张贴在教室墙报上。课间,他们捧着标本盒向同学解说:“这海龙长得像小龙,泡酒能强筋骨;这海螺壳磨粉可治溃疡。”有调皮男生质疑:“真有用?不会是骗人的吧?”阿泽急得涨红了脸,当即掏出姑姑寄来的药材手册,指着权威机构的认证章:“你看!这可是专家写的!”同学们渐渐被吸引,甚至成立了“中医药兴趣小组”,周末相约去海边捡贝壳,说要为姑姑的培训班攒“药材图鉴”。老师见状,特批他们在班会课上举办药材知识竞赛,奖品竟是林小满寄来的海产干货,惹得全班欢呼。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逐步完成,海洋药材培训班终于顺利开班了。开班那天,村里的祠堂被精心布置成了临时教室。祠堂的青砖墙上挂着林小满和哥哥耗时半月绘制的海洋药材图谱,海马昂首似奔,海藻摇曳如舞,珍珠贝绽开如月。木桌椅擦得锃亮,窗棂上系着红绸,连檐角的蛛网都特意清理。村民们早早赶来,年轻人挤在前排,老人们倚在门边,孩童们则趴在窗台上探头张望。祠堂外的榕树下,新挖的药材晾晒场已初见雏形,竹架整齐排列,仿佛等待一场丰收的盛宴。
培训班正式开始,第一位讲师是老渔民李大爷。他换上了难得一穿的蓝布衫,手持晒干的海藻走上讲台,烟斗都忘了叼。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开讲:“孩子们,这海藻啊,是咱们海里常见的东西,可它的药用价值大着呢。它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对治疗一些甲状腺疾病很有帮助。”他边说边展示海藻的形态,干枯的叶片在他手中竟似活了过来,讲述起潮起潮落间的生长故事。台下,年轻姑娘阿香突然举手:“李叔,这海藻啥时候采最好?”李大爷咧嘴一笑,皱纹如海波荡漾:“退大潮后三日,礁石缝里最肥嫩!”学员们纷纷记下,纸页沙沙作响,如海浪轻拂沙滩。
接着,张婶走上讲台,围裙上还沾着炮制药材的灰。她耐心示范药材的炮制技巧:“这海螵蛸得先刮净黏液,再用盐水浸三宿,晒时要摊薄,否则容易霉变。”她动作娴熟,如庖丁解牛,手中的药材仿佛有了生命,在她指尖化作救病的良方。学员中有个小伙子嘀咕:“这么麻烦,不如直接卖鲜货。”张婶眼一瞪:“鲜货易腐,炮制得当才能存久,这可是祖宗传下来的活计!”她一番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
林小满穿梭在学员间,时而记录笔记,时而解答疑问。她瞥见后排的小童偷偷将海藻塞进嘴里嚼,忙轻声提醒:“可不能乱吃,有些药材生服有毒。”孩童吐了吐舌头,却将注意事项牢牢记下。培训间隙,林小满播放了哥哥从城里带来的药材纪录片,屏幕上,潜水员在深海中采集珊瑚的画面令人震撼,学员们惊叹连连,对海洋药材的认知更深了一层。
培训班的成功,犹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整个海岛的热情。村民们开始自发组织采药小队,李大爷领着青年们乘船出海,辨认深水药材;张婶在晒场教授炮制新法,连邻村的妇人也赶来取经。林小满与阿强则继续奔走,将新制的药材样品送往更多药店。那家最初合作的老板实地考察后,当场签订长期收购协议,并提议共建“海岛药材合作社”。消息传回,全村沸腾,祠堂的锣鼓震天响,庆祝的鞭炮声里,药香与喜悦交织,萦绕在海岛的每一个角落。
嫂子得知喜讯,连夜缝制了一面“药香致富”的锦旗寄来,红线绣字,针脚细密。阿泽和宛宛在学校发起“支援海岛药材”活动,同学们捐出零花钱购买药材标本,做成义卖礼盒,所得款项全数汇给林小满。他们的班主任深受感动,特地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邀请林小满录制视频讲座。海岛与内陆,因药材相连,情谊愈浓。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岛的变化日新月异。药材晾晒场扩建了五倍,竹架上晾晒的海藻如翠色波浪,海马的标本陈列室引来游客驻足;合作社的仓库里,打包好的药材箱贴上专属标签,通过航运发往各地。林小满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她每日穿梭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商讨新计划:开设药材体验馆,让游客亲手采药炮制;研发海藻面膜,吸引美妆厂商合作;甚至与大学教授联合,研究海洋药材的新药效......她的笔记本上,新的蓝图正一页页展开。
药香,渐渐成了海岛的新名片。游客们慕名而来,在沙滩边听李大爷讲述“海马传奇”,在晒场学张婶搓制海盐药丸,在民宿里品尝林小满独创的药材养生餐。孩子们放学后不再追逐嬉戏,而是聚在祠堂听药材故事,稚嫩的手在图谱上临摹,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海风依旧咸涩,却添了药草的清芬,仿佛连空气都在诉说:这片海岛,正在以坚韧与智慧,书写新的生机。
林小满静静地站在崖边,极目远眺。远处,浩瀚的大海上,一艘艘渔船如点点繁星般散布其中,随着海浪轻轻摇曳。近处,药田一片青葱,微风拂过,药草的叶片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活力。
她深吸一口气,海风裹挟着各种气息扑面而来。那是龙须菜的腥鲜,混合着海桐皮的微苦,却并不让人觉得刺鼻,反而有一种独特的清新感。这股气息让她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海风带走了。
她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哥哥一家在假期时的欢声笑语。那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鲜的海鲜,谈论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温馨的画面,如同电影一般在她眼前不断放映。
而此刻,全岛的人们都在忙碌着。他们有的在药田中除草施肥,有的在海边晾晒龙须菜,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这种齐心协力的氛围,让林小满感到无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