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96章 分而治之 设立都护

第196章 分而治之 设立都护(1 / 2)

长安,尚父府邸。夜已深沉,书房内的烛火却依旧明亮,将杜丰伏案的身影拉得悠长。他面前的书案上,摊开着那份来自逻些的捷报、吐蕃降表,以及更为详尽的吐蕃山川地理、部落分布图册。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沉静的、运筹帷幄的气息。

大胜的喜悦早已沉淀,此刻充盈在他心间的,是比征服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消化。如何将这片广袤、高峻、民族成分复杂、信仰独特且刚刚臣服的土地,真正纳入大唐的肌体,使之由帝国的伤口变为坚实的屏障,甚至未来的粮仓与兵源?

“分而治之……”杜丰指尖轻轻敲击着图册上逻些的位置,低声自语。这四个字,是历史长河中无数帝国处理庞大异质疆域的不二法门,也是他早已定下的方略核心。但具体如何“分”,如何“治”,则需要极其精密的算计和对人性、时局的深刻洞察。

直接吞并,设立单一的、权力过大的都护府?那无异于在高原上制造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河北藩镇,甚至可能因文化隔阂与距离遥远而更难以控制。保留吐蕃王室或某个强大贵族作为傀儡?那更是养虎为患,叛乱的火种随时可能复燃。

他的目光在舆图上巡弋,如同鹰隼审视着自己的领地。吐蕃故地,依据其地理、部落和历史渊源,天然地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块:以逻些为中心的卫藏地区(乌斯藏),这是吐蕃的政治和宗教核心;藏北羌塘草原,游牧区,民风彪悍;东南部的工布、塔布等地区,山林密布,部落林立;以及西部的象雄(阿里)地区,刚刚被苏瑾攻克,相对独立。

“必须打破其原有的地域和部落联盟结构。”杜丰提起朱笔,在图册上划出了几道清晰的界限。他的构想逐渐成型:

其一,行政分割,化整为零。

奏请朝廷,不设单一的“吐蕃都护府”,而是将吐蕃故地拆分为四大都督府,分属不同的上级机构管辖,使其互相牵制,难以形成统一合力。

·拉萨都督府:辖原卫藏核心区域,逻些更名为拉萨,设为府治。此地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与归附贵族共治,但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唐军手中。

·羌塘都督府:辖广袤的藏北草原,府治设在那曲。此地以羁縻为主,承认归附部落首领的世袭地位,但需接受大唐册封,承担兵役和贡赋,同时移民少量汉民,建立军镇据点,进行渗透。

·朵甘都督府:辖原吐蕃东南部地区,府治暂定昌都。此地多山林部落,情况复杂,需剿抚并用,大力招抚当地部落头人,授予官职,利用他们来管理地方,同时开辟道路,加强联系。

·象雄都督府:辖新平的象雄(阿里)地区,府治暂定于古格。此地由苏瑾暂管,因其刚被征服,需驻留重兵,同时利用其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作为向西防御大食、向南窥视天竺的战略支点。

这四大都督府,拉萨、羌塘归即将设立的西域大都护府直辖,朵甘暂由剑南道代管,象雄则由安西都护府遥领。行政隶属上的交错,本身就是一种制衡。

其二,军事镇戍,要点控制。

在各都督府治所、交通要道、险隘关口,设立永久性的军镇、守捉城。驻军不追求数量庞大,但必须精悍,且实行轮戍制度,避免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驻军除了防御,还负责维持地方秩序,镇压小规模叛乱,并……执行下一项关键政策。

其三,废黜奴制,解放生产力。

这是杜丰认为从根本上瓦解吐蕃再生能力,并争取底层民心的最关键一步。他提笔,在奏疏的草稿上重重写下:“……吐蕃旧制,贵族蓄奴如畜,生杀予夺,尽出其心。此乃其国祚不稳、内乱频生之根源。今既归王化,当行仁政,废黜一切奴隶身份,尽编为大唐编户齐民,授田垦荒,与汉民同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