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39章 帝心似海 情定风波

第139章 帝心似海 情定风波(2 / 2)

他知道,以柳明澜的聪慧,自能明白其中的凶险与他的决心。

消息很快通过特殊的渠道传到了凉州。柳明澜接到信时,正在核对“兴业社”遍布北地的商号账目。她纤细的手指捏着信纸,久久未动,明亮的眼眸中先是闪过一丝惊悸,随即化为浓浓的担忧,最终沉淀为一种深沉的感动与坚定。

她提笔回信,字迹依旧清秀从容:“京中之事已悉。郎君处境,妾身感同身受。万望以大局为重,谨慎周旋。妾在凉州一切安好,商事亦稳步推进,可为郎君后盾。无论风雨,妾心不改,静待云开月明时。”

她没有哭诉,没有抱怨,更没有催促,只是表达了理解、支持与不变的等待。这封回信,如同涓涓暖流,慰藉了杜丰因朝堂风波而略显疲惫的心。

与此同时,皇帝欲招杜丰为驸马却被婉拒的消息,不知通过何种渠道,悄然在长安小范围内流传开来。这无疑又给杜丰增添了一层“恃才傲物”、“不识抬举”的色彩,也使得一些原本就对他心存忌惮的势力,更加活跃起来。

数日后的一次常朝上,便有御史出列,弹劾杜丰“结交商贾,纵容‘兴业社’垄断河西利权,与民争利”,并隐晦提及柳明澜一介商女,与杜丰过往甚密,有损朝廷重臣清誉。

这显然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攻击,意图从杜丰的“私德”和与经济领域的关联入手,败坏其名声。

杜丰立于朝班之中,面色冷峻。他知道,这是对他拒绝尚主的反击,也是旧利益集团对他推行新政的又一次阻击。他正欲出列辩驳,却见太子李豫抢先一步。

“此言大谬!”太子声音清朗,带着一丝怒意,“杜师在河西推行‘以商养军’,‘兴业社’出力甚多,节省朝廷粮饷无数,何来‘与民争利’?至于结交商贾……若为国为民,即便与贩夫走卒相交,又何损清誉?莫非诸位要杜师做个不食人间烟火、不通庶务的孤臣吗?”

太子态度鲜明地维护,让那御史顿时语塞。肃宗高坐御座,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场争论,未发一言,但目光在杜丰与太子身上停留了片刻。

退朝后,杜丰深知,与柳明澜的关系已无法再回避于幕后。既然有人想借此做文章,不如自己主动将此事明朗化、正当化。

他再次求见肃宗,于紫宸殿中,坦诚奏对。

“陛下,臣确与‘兴业社’柳氏明澜,相识于微末,相知于患难。彼时臣困守河西,若无柳氏倾力资助,协调粮草,联络商路,则军需难继,西域之战,胜负难料。柳氏虽出身商贾,然其忠义之心,经营之才,不逊男儿。臣感其情义,敬其才能,早已心许。”杜丰言辞恳切,将柳明澜的功劳与自己的情感坦然道出,“臣拒婚公主,非为不敬,实因心中已有所属,不敢欺瞒陛下,亦不愿辜负患难与共之人。恳请陛下,念在柳氏于国略有微功,成全臣之心愿!”

他将一段可能被攻讦的“私情”,提升到了“患难与共”、“于国有功”的高度。

肃宗凝视着杜丰,良久,方才长叹一声:“杜丰啊杜丰,你总是能让朕……出乎意料。”他踱步至窗前,望着殿外苍穹,“你既心意已决,朕若强行赐婚,反倒不美,显得朕不近人情。罢了,罢了……那柳氏,既然于国有功,朕便赐她一个诰命身份,全了你的颜面吧。至于婚事,你自己斟酌办理,莫要太过张扬便是。”

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他需要杜丰的才能,也清楚强行逼迫可能适得其反。给予柳明澜诰命,既是恩典,也是将此事盖棺定论,杜绝后续非议。

杜丰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深深叩首:“臣,谢陛下成全之恩!”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之余,也知此事已尘埃落定。杜丰拒婚尚主,却求得皇帝认可,赐婚商贾出身的柳明澜,此事本身,便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彰显了杜丰不凡的魄力与性情。

远在凉州的柳明澜接到皇帝的诰命封赏和杜丰的家书时,纵然心性坚韧,也不禁热泪盈眶。她知道,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杜丰在惊涛骇浪中,为她争取来的名分与未来。

数月后,一场虽不盛大却足够郑重的婚礼在杜丰的长安府邸举行。太子李豫亲临道贺,郭子仪等重臣亦派人送来贺礼。当杜丰牵着凤冠霞帔、容颜明媚的柳明澜的手,走过红毡时,两人相视一笑,眼中尽是历经风波后的安宁与默契。

帝心似海,风波难测。然情之所钟,虽万千人,吾往矣。杜丰以他的智慧与坚持,终究守住了自己的本心与爱情,也为他在长安这座权力迷城中,赢得了一份难得的温情与稳固的后方。然而,所有人都明白,朝堂的风雨,并不会因一场婚礼而停歇,更大的挑战,或许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