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香行的新主人(1 / 2)

三日后,西市的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马车的轱辘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喧闹而充满活力的市井交响曲。往日里生意兴隆的西市香行门口,此刻更是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踮着脚尖,好奇地张望着。

几个工匠正在搭着梯子,小心翼翼地拆下旧的牌匾。那旧牌匾已经有些斑驳,上面的字迹也模糊不清了。工匠们动作熟练,很快就将旧牌匾取下,然后合力将一块崭新的黑漆金字牌匾挂了上去。

新牌匾上写着“宸妃香肆”四个大字,是请长安城里最有名的书法家题写的,字体苍劲有力,笔锋刚健,透着一股皇家的威严。牌匾的边缘还雕刻着精美的回纹,四角挂着小巧的铜铃,微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武媚娘的亲信张诚站在香行门口,他穿着一身青色的绸缎袍子,腰间系着一条玉带,显得精明干练。他指挥着工匠们调整牌匾的位置,确保挂得端端正正。看到新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身走进香行,开始安排各项事宜。

张诚是武媚娘从并州带来的家仆,自小就跟在武媚娘身边,忠心耿耿,办事利落,深得武媚娘的信任。这次接管香行,武媚娘特意将他派来,就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和忠诚。

香行的内部也进行了重新装修,墙壁刷得雪白,地上铺着青石板,打扫得一尘不染。货架是用上好的楠木打造的,擦得锃亮,上面摆放着各种香料和香品的样品。内室还隔出了一间雅室,里面摆放着桌椅和茶具,供达官贵人休息和洽谈生意。

香行的库房更是让人惊叹,里面堆满了各种香料,沉香、麝香、檀香、龙涎香、安息香……应有尽有,都是上等的好货。沉香的木块大小不一,有的像拳头那么大,有的只有手指长短,都散发着醇厚的香气;麝香被装在小巧的瓷瓶里,瓶口用软木塞封着,防止香气外泄;檀香则被切成薄片,整齐地码放在木箱里,香气清新淡雅。

武媚娘让人将这些香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贴上标签,注明产地、品质和价格。然后,她叫来几个精通调香的工匠,这些工匠都是从宫里的尚食局和外面的老字号香铺挖来的,有着几十年的调香经验。

“你们看,”武媚娘指着桌上的司农寺皂基,皂基洁白细腻,像一块块凝固的牛奶,散发着淡淡的油脂香气,“将这些沉香、麝香与皂基混合,研制出一种新的香型。要既有香料的醇厚,又有皂基的清洁功效,让人用了之后,身上能留下持久的香气。”

工匠们面面相觑,有些犹豫。他们都是多年的调香老手,调过各种香料,制作过香粉、香膏、香丸等,但从未想过将香料与皂基混合。一个年长的工匠皱着眉头说道:“娘娘,这皂基是用来清洁的,与香料混合,恐怕会影响香料的纯度和香气的持久度啊。”

武媚娘看出了他们的顾虑,她走到工匠们面前,语气坚定地说道:“大胆去试,不要被旧的规矩束缚。成功了,本宫有重赏;出了问题,本宫担着。”她的眼神锐利而自信,让工匠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顾虑。

有了武媚娘的承诺,工匠们便开始尝试起来。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沉香用研钵研磨成细粉,沉香的粉末呈深褐色,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又将麝香取出一点点,同样研磨成粉,麝香的粉末是淡黄色的,香气浓烈而独特。

然后,他们按照不同的比例将沉香粉、麝香粉加入融化的皂基中,用长柄搅拌器不停地搅拌,直到香料与皂基完全融合。接着,将混合好的皂液倒入各种形状的模具中,有圆形的、方形的、花朵形状的,等待皂块凝固。

等待皂块凝固的过程中,武媚娘坐在香行的内室,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街上的行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穿着粗布短打的小贩,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富家子弟,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员,还有背着行囊的旅人,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

她对身边的侍女小翠说道:“这新的香皂,就叫‘宫廷秘香’,专供达官贵人。”小翠是个十五六岁的丫头,梳着双丫髻,眼睛又大又亮,机灵懂事,是武媚娘的心腹。

小翠立刻明白了武媚娘的用意,笑着说道:“娘娘英明,‘宫廷秘香’这个名字,既显得尊贵,又能勾起达官贵人的兴趣。他们肯定会觉得,用了这香皂,就是身份的象征。”

武媚娘淡淡一笑,没有说话。她要的不仅仅是勾起兴趣,更是要让这些达官贵人趋之若鹜,让“宫廷秘香”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让他们以使用“宫廷秘香”为荣。这样一来,香行的生意就能长盛不衰,财富也就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她的口袋。

不久后,第一批“宫廷秘香”香皂制作完成了。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皂块从模具中取出,皂块的形状规整美观,表面光滑细腻。呈淡褐色的皂块上,还能看到一丝丝沉香的纹理,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香气,既有沉香的醇厚典雅,又有麝香的魅惑迷人,让人闻之难忘,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神秘而奢华的宫廷世界。

开业当天,武媚娘亲自坐镇“宸妃香肆”。她穿着一身华贵的宫装,是用孔雀蓝的云锦制成的,上面用金线绣着凤凰图案,裙摆上还缀着细小的珍珠,走路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她坐在内室的窗边,透过珠帘,静静地看着外面的景象。

香行门口挂着红色的绸带,绸带上系着金色的铃铛,风一吹,铃铛作响。门口还放着几挂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张诚带着几个伙计站在门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

很快,就有客人陆续走进香行。先是一些好奇的百姓,他们听说这里是宸妃娘娘开的香肆,都想进来看看热闹。当他们看到货架上摆放的“宫廷秘香”,又询问了价格时,都吓了一跳——一块巴掌大的香皂,竟然要卖一贯钱,这价格能抵得上寻常百姓半个月的用度了。

“这么贵?抢钱啊!”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汉子忍不住惊呼道,他手里还提着刚买的蔬菜,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的神情。

“这可是宸妃娘娘的香肆,卖的是宫廷秘香,用的都是上等的香料,自然贵了。”旁边一个穿着体面些的中年男子解释道,他显然对宫廷的事情有些了解。

虽然价格昂贵,但还是有不少达官贵人闻讯而来。他们坐着马车,在香行门口停下,由仆人搀扶着走进来。这些达官贵人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名贵的珠宝,对价格毫不在意,更在乎的是“宫廷秘香”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

一个穿着紫色官袍的官员,是吏部的侍郎,他拿起一块“宫廷秘香”,放在鼻尖闻了闻,满意地点点头:“嗯,这香气果然独特,有皇家的风范。给我来十块,送人和自用都好。”

还有一位夫人,是宰相的内眷,她看着那些花朵形状的香皂,眼睛都亮了:“这形状真好看,香气也这么好闻,给我包二十块,我要分给姐妹们。”

一时间,香行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收钱、打包,不亦乐乎,生意异常火爆。

武媚娘看着这一幕,对小翠笑道:“你看,一块皂能抵寻常百姓半月用度,这生意做得。”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得意,眼神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在向她招手。

她让人将第一笔收入单独存放,那是一小箱银子,大约有五十两。武媚娘亲自用一块红色的锦布仔细包好,锦布上绣着福字图案,寓意着财源广进。这包银子,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她心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她政治资本的第一块基石,是她通往权力巅峰的第一步。

“小翠,”武媚娘说道,“你让人将这些银子送到并州老家,给我母亲改善生活,让她买些好东西,再请个好大夫调理身体。剩下的,你拿去打点宫里的关系,尤其是陛下身边的内侍和宫女,多跟他们走动走动,有什么消息也好及时告诉我。”

小翠点头应道:“是,娘娘,奴婢这就去办。”她知道,娘娘这是在为长远做打算,这些银子花得值。

武媚娘看着窗外,阳光明媚,洒在西市的街道上,也洒在“宸妃香肆”的牌匾上,金光闪闪。街上的行人依旧来来往往,香行里的客人也没有减少的迹象。她知道,这只是她野心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她有信心,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直到站在权力的巅峰,俯瞰整个大唐。

香行里的喧嚣还在继续,“宫廷秘香”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飘得得很远很远,仿佛要将这奢华的气息传遍整个长安城。

武媚娘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是用清晨的露水冲泡的雨前龙井,清香醇厚,顺着喉咙滑下,带着一丝甘甜。她的目光落在窗外一个骑着毛驴的书生身上,那书生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正探头探脑地看着香行门口的景象,眼神中满是羡慕。

“娘娘,您看,连穷书生都想看看这宫廷秘香呢。”小翠在一旁笑着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得意。

武媚娘放下茶杯,杯盖与杯身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世间,人人都向往富贵荣华,”她淡淡地说道,“可真正能站到高处的,终究是少数。”她的指尖在杯沿轻轻划过,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世间百态。

正说着,张诚掀帘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喜色:“娘娘,刚才户部尚书家的夫人派人来传话,说要预定一百块宫廷秘香,说是要给京中各府的诰命夫人都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