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财源广进(1 / 2)

珍珠港的硝烟还没在上海的报纸上散尽,陈晓已经把手伸进了战争带来的新钱袋里。

“高桥阁下,这是本月第三批桐油配额。”李爷的手下阿彪弓着腰,把清单放在陈晓桌上,眼睛却瞟向窗外——梅机关的院子里,停着几辆刚缴获的美式卡车。

陈晓扫了一眼清单。桐油,军用物资,严禁私售。但他笔尖一动,三分之一的配额就划到了“特殊试验项目”名下。这个项目存在於纸面上,实际流向是李爷控制的黑市。

“告诉李爷,价格再压两成。”陈晓头也不抬,“日本人现在急着要桐油保养南洋缴获的枪械,我们不急,有人急。”

阿彪喉结滑动了一下:“可……港口的英国佬昨天还开价……”

“明天他们就会求着你买。”陈晓终于抬眼,嘴角扯出个没温度的弧度,“山下奉文将军的部队已经逼近新加坡,英国人现在要桐油擦枪,还是留着逃命,你让他们自己选。”

阿彪恍然大悟,屁颠屁颠走了。

陈晓低头继续写报告,内心吐槽:这哪是搞情报,分明是开期货交易所。一边预测战局,一边调整物价,汉奸经济学这门课,教材该用我的分析报告编。

**第一个财源:物资倒卖。**

他利用“南洋情报综合处理中心”的权限,提前知道日军下一步进攻方向。橡胶、锡矿、奎宁……凡是军队急需的,他总能“未卜先知”地囤积,等战火烧到再高价放出。日本人前线拼命,他在后方数钱,讽刺得像出荒诞剧。

“高桥先生,海关那边扣下一批瑞士手表……”手下中村小心翼翼地汇报。

“瑞士手表?”陈晓挑眉,“现在谁还戴表看时间?都是看还能活多久。”他大笔一挥,“充公,按‘敌产’处理。”——处理进李爷的当铺,换成的金条直接存入花旗银行那个不记名保险箱。

**第二个财源:金融投机。**

战局动荡,汇率比黄浦江的潮水还起伏不定。陈晓通过李爷的渠道,联系上两个犹太裔白俄经纪人。

“做空法币。”陈晓在霞飞路的咖啡馆包厢里,用指尖蘸着咖啡,在桌上写下指令,“日本人马上要发行‘中储券’,法币会跌成废纸。”

白俄经纪人瞪大眼睛:“消息来源?”

陈晓端起咖啡杯,眼神透过氤氲的热气,冷得像西伯利亚的风:“来源是,我写的《论华中地区货币统一之必要性》报告,上周刚放在机关长桌上。”

经纪人手一抖,咖啡洒了一半。

陈晓内心冷笑:用敌人的战略报告当投资指南,这算不算史上最硬核的内幕交易?

**第三个财源:权力寻租。**

76号特工总部一个小头目想调动岗位,避开即将开始的“清乡运动”。求到陈晓这里。

“高桥先生,一点心意……”小头目推过来一根小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