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桑,这份关于爪哇石油产量的数据,您看这样标注可以吗?”另一个手下拿着文件凑了过来。
陈晓抬起头,脸上是恰到好处的专注和一丝被打断思路的不耐烦。他接过文件,目光扫过数据,大脑在惊涛骇浪中强行分出一个线程处理公务:“这里,标注来源是‘三井物产内部评估’,可信度中等。另外,把荷兰殖民当局可能隐瞒产能的因素考虑进去,加个备注。”
声音平稳,逻辑清晰,甚至还能挑出手下没注意到的细节。
手下心悦诚服地点头离开。
办公室门关上的瞬间,陈晓感觉自己后背的衬衫已经被冷汗浸湿了一小块。他缓缓靠向椅背,将那份“季风”电文轻轻放在桌上,动作轻得像是在放置一枚一触即发的炸弹。
传递出去?
这个念头像魔鬼的低语,带着致命的诱惑力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只要想办法将这条模糊但指向性极强的预警送出去,送给军统,送给戴笠,甚至……想办法捅到美国人那里!也许就能避免那场惨剧,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改变历史!
他能想象到“渔夫”收到这条消息时的狂喜,这将是足以改变世界局势的惊天功劳!
但紧接着,一盆冰水浇灭了他心头刚刚蹿起的小火苗。
怎么送?如何解释来源?一个中国籍顾问,凭什么能接触到海军军令部直发、加密等级“紫”的“季风”计划核心协调电文?这已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身份问题!一旦追查,他立刻就会从“帝国忠臣”变成砧板上的肉,死无葬身之地!姐姐陈美娟也绝无幸理!
军统会相信吗?就算信了,他们有能力、有决心去说服傲慢且心存侥幸的美国人吗?历史上,珍珠港前并非没有预警,最终都被忽略了。他冒死送出的情报,大概率只会成为档案室里又一卷“未经证实的谣言”。
更重要的是……从更冷酷、更宏观的战略角度看……
陈晓的眼神逐渐变得冰冷而坚硬。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被迫脱下孤立主义外衣,彻底投入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没有那“耻辱的一天”,罗斯福政府在国内强大的反战情绪面前,还能拖延多久?美国晚参战一天,日本就能在中国多投入一分力量,多屠戮一座城市,多制造一片焦土。
牺牲几千美国大兵,和让更多日本的炮弹、炸弹落在上海、南京、重庆……落在千千万万同胞的头上?这笔账,他算得清。
他深吸一口气,那口冰冷的空气仿佛带着铁锈味,直灌入肺腑。
他拿起钢笔,摊开一份新的报告纸。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冷静得如同手术刀。
他开始起草给海军方面的回复。一份完全基于气象学和海洋学专业角度的、措辞严谨、数据支撑、公事公办的评估报告。分析了指定海域在12月初可能出现的气压场、风向、海浪高度、能见度条件,及其对各种吨位舰船航行、航空器起降的潜在影响。
没有任何超出职责范围的“联想”,没有任何关于“大规模跨洋机动”目的的“推测”。他完美地扮演了一个只关心天气、不关心战略的“技术官僚”。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放下笔,将报告和原始电文一起归入“已处理”文件夹。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夜风带着黄浦江的湿气涌入,稍微驱散了办公室内沉闷的纸墨味。
远处,城市的灯火在夜色中蜿蜒,像一条垂死的巨蟒身上最后闪烁的鳞片。
“季风”即将来临。
而他,这个唯一提前听到风啸的人,却只能沉默地站在风眼里,等待着那注定到来的、天崩地裂的巨响。
他关上车窗,隔绝了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