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密”的情报像颗沉入深潭的石子,涟漪得慢慢等。陈晓按捺住性子,把它列为长期关注目标,每天照旧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日常信息。可心里的那份锄奸名单上,第二个名字已经用红笔粗粗圈了出来——伪上海特别市副市长,傅仁宗。
这名字,在上海滩老百姓嘴里,往往跟着一声“呸!”和一句咬牙切齿的“傅阎王”!
此人是地头蛇出身,早年靠投机钻营和帮会关系起家,上海沦陷后,属他跪得最快、舔得最响,凭着对本地情况的熟悉和做事毫无底线的“优良品德”,被日本人一手扶上副市长宝座,专干“以华制华”、搜刮物资、镇压反抗的脏活。
陈晓调阅过不少经过傅仁宗之手的文件和报告。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主子的摇尾乞怜和对同胞的冷酷盘剥。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强占民产,倒卖救济物资,甚至暗中操纵粮食价格,搞得米价飞涨,饿殍遍野。为了讨好日本人,他组织的“自警团”比宪兵队还凶残,动不动就扣上“抗日分子”的帽子抓人,屈打成招,敲骨吸髓。逼得无数人家破人亡。
“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小鬼,还是自己人变的。”陈晓合上一份关于傅仁宗亲属插手大米配给、导致数起饿殍事件的内部简报,心里冷笑。这傅仁宗,简直是汉奸里的“模范”,坏得兢兢业业,恶得全面开花。
除掉傅仁宗,不仅仅是干掉一个叛徒,更是能狠狠打击伪政府的嚣张气焰,让憋屈的老百姓暗中出口恶气,说不定还能在日伪之间制造点信任危机。
但风险也水涨船高。傅仁宗位高权重,是日本人立起来的“标杆”,身边保镖环绕,和日本军政要员关系盘根错节。直接动手难度太大,容易引火烧身。像对付“灰狼”那样搞意外,目标地位太高,调查力度绝对不是一个级别,容易玩脱。
“得借刀。”陈晓眯起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还得借一把足够锋利、日本人自己挥起来不会心疼的刀。”
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傅仁宗的情报。利用新获得的权限,他调阅了税务、警务、物资调配等多个部门与这位傅副市长相关的档案记录。表面理由是“全面了解上海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实则是在寻找傅仁宗的命门。
傅仁宗很狡猾,明面上的账目做得还算干净,至少能糊弄过一般的审计。可贪婪是藏不住的尾巴。陈晓很快从一堆枯燥的数字和报告中嗅到了几处不寻常:
几笔号称用于“市政建设”和“难民安置”的巨额拨款,最终去向语焉不详,对应的工程规模与支出严重不符,简直像用金砖砌了个茅草棚。
其亲属和心腹控制的几家空壳公司,频繁在政府采购和物资分配中“脱颖而出”,中标价格高得离谱,就差把“洗钱”俩字印在合同上了。
一些被查封的“敌产”和“逆产”,理论上该充公,最后却神秘地流入了某些私人仓库,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乾坤大挪移”。
这些材料零散,缺乏直接证据,扳倒一个深受信任的副市长还不够。但陈晓不需要确凿证据,他只需要一个足够有杀伤力的“怀疑”,一个能点燃日本人猜忌之心的火星。
傅仁宗最大的靠山是日本人,而他最大的弱点,也在于此。日本人能用他,也能废他。一旦让主子怀疑他的“忠诚”,或者觉得他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成了麻烦,抛弃他就像扔掉一条破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