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事件的余波渐渐平息,陈晓凭借那份“忠诚”的报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深思熟虑、顾全大局”的形象。但他知道,这点功绩还不足以彻底抵消黑木的疑虑,更不足以在即将到来的、更剧烈的风暴中保全自身。他需要更大的“功勋”,需要展现出更不可替代的价值。
机会来自于欧洲骤变的局势。1939年的夏天,欧洲大陆战云密布。德国吞并捷克后,矛头直指波兰。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德国东线的巨熊——苏联的态度上。
日本国内和军部内部,关于“北进”还是“南进”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主张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呼声一直很高。但陈晓知道,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苏德很快就会缔结那份震惊世界的《互不侵犯条约》,让所有预言两国必战的人大跌眼镜。
这对他而言,不是一个风险,而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个利用信息差,再次上演“神预测”的舞台已经搭好。
他花费了数个晚上,闭门谢客,精心炮制了一份题为《近期欧陆局势走向及对帝国战略之影响刍议》的分析报告。报告引用了大量公开的新闻电讯、外交表态、经济数据甚至是一些哲学地缘政治的理论,以此显示其思考的“深度”,但其核心论点却石破天惊:
“……基于对斯大林现实主义外交风格的研判,以及对德国避免两线作战迫切需求的分析,属下认为,近期苏德关系存在出现‘戏剧性缓和’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达成某种形式的‘互不侵犯谅解’。”
“……此举若成真,将极大缓解德国东线压力,使其可全力应对西线战事。而对于帝国而言,北进战略所依赖的‘德苏开战、东西夹击’之基础将不复存在,其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风险则将急剧升高。”
“……建议高层密切关注苏德接触之任何细微迹象,不宜过早将战略重心押注于北进,而应更审慎地评估南洋资源之于帝国生存的不可替代性。”
报告写得极其谨慎,通篇都是“可能性”、“不排除”、“刍议”、“建议关注”等留有余地的词汇,但核心判断却清晰而大胆——苏德不会打,反而可能媾和。
他知道,这份报告递交上去,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嘲笑。但他赌的就是那即将到来的历史事实。
报告通过机要渠道直接呈送给了小林弘树,并抄送了黑木中佐以及更高层。
果然,报告送上去的当天下午,小林就急匆匆地把他叫了过去,脸上不再是往常的赞赏,而是混合着震惊和担忧。
“高桥君!你这份报告……太大胆了!”小林压低了声音,几乎是在耳语,“现在上面都在鼓吹日德意防共协定,指望德国人在西边拖住苏联甚至开战,你这直接说苏德可能和解?这……这太骇人听闻了!会不会……太冒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