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黑木保持着审慎甚至挑剔的态度,但陈晓那份关于菲律宾美军实力的报告,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梅机关乃至更高层的情报和决策圈子里,激起了巨大的、持续的涟漪。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战略情报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中。黑木明显加强了对南洋方向,特别是美军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力度。来自各方、真假难辨的关于菲律宾美军的情报雪片般飞来,都需要陈晓带领手下有限的几个分析员进行筛选、甄别、研判。
而陈晓注意到,这些情报需求的指向性变得更加明确:
更多要求核实:美军雷达站的部署位置、数量、型号以及——最重要的——其值班规律和可靠性评估。
(陈晓小心翼翼地引导结论偏向“设备先进但部署数量不足,且热带环境可能影响稳定性”。)
更多要求关注:美军海军舰艇的调动规律,尤其是航母和战列舰离港入港的准确时间。
(陈晓一边整理信息,一边内心冷笑:等着吧,就快有“准确时间”了。)
更多要求分析:美军飞行员的训练强度和实战演练频率,试图找出其作息规律和可能的疲惫点。
(陈晓给出的分析总是强调其“训练刻苦但处于和平状态,警惕性随时间推移可能呈现周期性波动”)。
这些细微的变化,清晰无误地表明:陈晓那份强调美军强大但戒备状态、并暗示“突然性”至关重要的报告,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日特的思维模式和战略重心。他们正在不自觉地沿着陈晓画出的路线图,一步步地完善着那个疯狂偷袭计划的细节。
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沉重感压在陈晓心头。
他坐在更宽敞的办公室里,处理着更高密级的文件,享受着更高的待遇和尊敬。周围的人都用看“天才”和“功臣”的眼神看着他。小林弘树几乎每天都要来表扬他几句,仿佛他是什么稀世珍宝。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正在用最专业的笔触,最严谨的逻辑,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针对自己同胞和盟友的血腥屠杀,提供着最关键的情报支撑。他的每一次“精准”分析,每一次“合理”推断,都可能意味着未来战场上更多生命的消逝。
这种感觉,比身处枪林弹雨更让人窒息。
他就像是一个被绑在战争机器轮子上的旁观者,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添加的燃料,让这台机器以更高的效率、更精准的方向,冲向毁灭的深渊,既毁灭敌人,也最终毁灭它自己。
偶尔,他会从一些经过黑木之手转来的、更高层的决策备忘录或情报需求文件中,瞥见更宏大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