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瞬间明白了。这所谓的“嘉奖”和“重用”,分明是掺了沙子的蜜糖!这个空降的组长黑木,就是参谋本部,或者说就是佐藤那些人,安插进来的一颗钉子!目的是什么?监视?分权?还是在协调过程中寻找他的破绽?
给他一个副组长的虚名,让他干活,却把一个上司塞到他头顶,随时可以掣肘甚至审查他的一切。真是好算计。
“原来如此!能得到黑木中佐的指导,实在是属下的荣幸!”陈晓立刻表现出无比的“欣喜”和“期待”,“属下一定全力配合黑木组长的工作,绝不辜负长官们的期望!”
“很好!我就知道高桥君你是识大体的人!”小林弘树对他的反应非常满意。
第二天,那位黑木中佐就正式到位了。他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材瘦削,表情刻板,眼神锐利得像鹰隼,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查意味。他对陈晓保持着表面上的客气,但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出来自参谋本部的优越感和对陈晓“中国出身”的隐隐轻视。
他的办公室,就在陈晓的隔壁——原来矢野浩二的那间。
陈晓开始了与这位新上司的“磨合”。他表现得极其配合,将所有需要协调的文件都先送黑木过目,主动汇报工作进展,态度恭顺得无可挑剔。黑木似乎也很满意他的“懂事”,但审查起文件来却毫不含糊,经常提出一些极其刁钻细致的问题,有些甚至触及情报源的细节。
陈晓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回答得天衣无缝,所有情报来源都推诿到“综合多方信息分析研判”或“基于公开情报的逻辑推导”上。
一场新的、更加危险的暗斗,在这间小小的“战略情报协调小组”里,悄然拉开了序幕。
陈晓感觉自己就像在钢丝上跳舞,而
这天下午,黑木中佐将一份文件丢到陈晓桌上,语气平淡:“高桥副组长,这份关于美军驻菲律宾空军基地巡逻规律的报告,分析结论似乎有些模糊。我需要你提供更详细的情报来源佐证,特别是关于其夜间巡逻盲区的推断,是基于哪一次具体的情报拦截?还是哪个线人的报告?我需要看到原始记录。”
陈晓拿起报告,心里猛地一沉。这份报告是他根据零散信息和自己对历史走向的了解拼凑推断出来的,里面关于夜间盲区的部分,确实带有一定的“预测”性质,根本拿不出具体的“原始记录”来佐证。
黑木……是发现了什么?还是单纯的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