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野浩二调离得悄无声息,就像他出现时一样突然。隔壁办公室再次空置,只剩下那块“情报协调员”的牌子还没摘掉,像个被遗忘的墓碑。机关里流传的小道消息是,他因“工作需要”被紧急派往南京分局协助某项“临时协调任务”,归期未定。
陈晓对此报以恰到好处的惊讶和一丝惋惜,内心却冷笑不已。临时任务?怕是佐藤老头发现这条“热情”的猎犬非但没嗅出什么,反而可能打草惊蛇,赶紧牵回去了吧。或者,矢野本身的存在,就是一次更宏大试探的一部分,他的离开,意味着试探进入了新阶段?
无论如何,那份关于“特种消毒剂”的后勤清单,像一根细小的毒刺,扎在陈晓的记忆里。他知道这东西不能碰,至少不能由“高桥晓”这个身份去碰。但让它永远沉默,又觉得对不起那些可能受害的同胞和未来可能的历史审判。
他需要一个“清洁工”,一个能匿名处理掉这个隐患,又绝不会牵连到自己的渠道。
他想到了青帮的李爷。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消息,交给黑道大佬,有时比通过军统的死信箱更安全,也更有效。李爷门路野,认识各路牛鬼蛇神,包括那些专门向外籍记者或国际组织兜售“秘闻”的包打听。
机会很快来了。一次通过阿彪传递“分红”时,陈晓额外塞了一个小纸条给阿彪,叮嘱务必亲自交给李爷,看完即毁。纸条上没头没尾地写着一行字:“查三九年夏,苏北日军‘特种消毒剂’违规使用迹象,或有证据链存于当时后勤记录。风声紧,勿沾手,可放风于洋人记者。”
他相信李爷这种老江湖能看懂。不去查证,只是“放风”,把水搅浑。既可能引起国际社会注意(虽然希望渺茫),给日方造成点外交麻烦,又能彻底将自己摘出去——就算日后佐藤查到有风声泄露,也只会追查到黑市情报贩子或者洋记者那里,与他这个“忠诚”的日特高参毫无关系。
做完这件事,陈晓感觉像是随手在敌人的花园里丢下了一颗杂草种子,至于它能不能发芽,能长多大,就看天意了。他很快把精力重新投入到“正业”上。
恰逢日军大本营为进一步“以战养战”,要求各占领区机关提交对当地经济掠夺潜力的评估与建议报告。小林弘树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陈晓,暗示这是又一次在高层面前露脸的机会。
陈晓欣然领命,然后开始炮制一份极其阴险的报告。他在报告里堆砌了大量数据,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统制经济”、“物资专卖”、“强制征购”、“发行军票”等手段,更高效、更系统性地榨干华东地区的血肉。建议之狠辣,算计之精妙,连小林看了初稿都倒吸一口凉气,但随即又兴奋地拍案叫绝:“高桥君!真是……真是天才的构想!如此下来,必能为圣战提供更多资源!”
陈晓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心里却在想:抢吧,抢得越狠,反抗的火焰就会烧得越旺。当掠夺超过临界点,带来的就不是财富,而是遍地烽烟和无穷无尽的治安战泥潭。这份报告,就是他精心为敌人调制的一杯鸩酒,看起来是十全大补汤,实则每一滴都蕴含着未来的灾难。
他工整地抄写报告,准备下午就交给小林。就在这时,机要档案室的中村又来了,这次他手里只拿着一份薄薄的单页文件。
“高桥先生,打扰了。按照新规定,所有接触‘乙类’以上密级文件的职员,都需要定期核对一下个人信息,确保档案准确性。麻烦您看一下这份表格,确认无误后签个字就好。”中村的态度一如既往的谨慎客气,递过来的是一份极其普通的个人信息核对表。
陈晓接过表格,目光快速扫过。姓名、化名、职务、入职时间、家庭住址(他填的是机关宿舍)……一切正常。他拿起钢笔,准备签字。
突然,他的笔尖在“紧急联系人”一栏顿住了。
这一栏原本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填写过,也不需要填写。但现在,这一栏里竟然用打印字体清晰地打着一个名字和一个关系:“陈美娟(姐)”。
陈晓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陈美娟,是他穿越后这具身体原主在上海的唯一亲人,一个在教会医院当护士的姐姐,也是他内心深处最大的软肋和秘密。他从未向任何人,包括军统和日特机关,透露过她的存在!为了保护她,他甚至从未主动去见过她,只是通过极其隐秘且间接的方式,确认过她还安全。
这个名字,怎么会出现在他的官方档案里?还是“紧急联系人”?
是中村搞错了?不可能,这种表格不可能自动生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