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机敏?可靠?”我思索片刻,谨慎地回答道。
“这些都是基础。”张振国摇摇头,声音压低了些,“最重要的,是分寸感。”
他看着我,眼神如同经验丰富的舵手:“离领导太远,你摸不清方向,办不好事;离领导太近,容易看不清自己,也容易被人架在火上烤。这个位置,是桥梁,是纽带,但绝不能自以为自己是决策者。领导问什么,答什么,知道的说,不知道的或者不确定的,绝不能臆测。传达指示,要原汁原味,不能添油加醋。协调事情,要依规依据,绝不能狐假虎威,拿着鸡毛当令箭。”
他顿了顿,给我消化的时间,补充道:“还有,嘴巴要严。听到的、看到的,烂在肚子里。情绪要稳,挨批评了不能垮脸,受表扬了不能翘尾巴。这些,你能做到吗?”
张振国的话,如同醍醐灌顶,把我之前一些模糊的认知瞬间点透。这个岗位,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心性、定力和对权力边界感的精准把握。
“我明白了,张主任。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找准位置,把握好分寸。”我郑重地回答。
“嗯,心里有数就好。”张振国脸上露出一丝赞许,“另外,府办的情况复杂,你也清楚。推荐了你,自然会有人不满,甚至会有些小动作。”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赵明宇,“明宇那孩子,有冲劲,家里也希望他进步。竞争是难免的,但要摆在明处,凭真本事。背后搞小动作,终究上不了台面。你做好你自己的事,其他的,组织上会有考量。”
他这番话,既是提醒我防备赵明宇,也是在暗示我,他会秉持公心,不会因为赵明宇的背景而有所偏袒。这无疑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底气。
“最近手头的工作,尤其是常务会纪要,不能有丝毫松懈。”张振国最后叮嘱道,“这是基本功,也是领导观察干部的重要窗口。有时候,把平凡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表现。”
“是,主任,我一定认真对待!”
张振国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没再说什么,拿着茶杯离开了办公室。
他这一番看似随意的“点拨”,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提携,更带着一种长辈对看好的晚辈的护佑之情。
我深深感受到,在机关里,能遇到这样一位愿意指点、敢于用人的领导,是何其幸运。
接下来的日子,我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每一次会议记录,我都力求精准无误;每一份经手的文件,我都反复核对;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无论大小,我都第一时间响应,确保落实。
我刻意收敛起任何可能被视为“张扬”的言行,保持低调和谦逊。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赵明宇的动作更加频繁。他不仅积极在几位副主任面前表现,还试图通过他父亲的关系,接触一些与张县长相熟的局委办负责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美言”。
府办里的气氛,因为这场无声的竞争,而显得更加微妙和紧张。
就连偶尔在楼道里碰见秘书科的田静,她看我的眼神也似乎复杂了许多。
决定性的时刻,终于在一天下午到来了。张振国主任通知我和赵明宇,以及其他两位被推荐的年轻干部,一起去他办公室谈话。
我知道,这很可能就是最终面试了。成败,或许就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