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颍川的阴影(1 / 2)

安邑的秋日,天高云淡。郡守府后的校场上,杀伐之声不绝于耳。新整编的士卒在各自将官的呼喝下,排成并不算特别整齐的队列,反复进行着基础的劈刺、格挡训练。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征衣,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汗水的味道。

吕布按着剑柄,立于点将台一角,沉默地注视着下方的操练。张辽与徐晃各自负责一摊,声音洪亮,目光如电,不放过任何一个懈怠的动作。并州老卒、西凉降兵、白波新附……不同的口音,不同的习惯,此刻都在统一的号令下,试图融成一股新的力量。

进展尚可,但距离真正的精锐,仍有长路。吕布的目光扫过那些略显生涩的面孔,心中计算的却是粮秣的消耗、兵甲的补充,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贾诩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点将台一侧的阶梯口,他没有急于上前,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吕布的目光。

吕布很快发现了他,略一颔首。贾诩这才快步走近,手中依旧捏着一份常见的简报帛书。

“主公。”贾诩的声音压过了校场上的喧嚣,清晰地传入吕布耳中。

“讲。”吕布的目光并未离开操练的军阵。

“各地汇总的消息,并无太大异常。西线张济依旧龟缩,李郭二贼争斗加剧,长安米价腾贵,已有易子而食的传闻。”贾诩先是例行公事般汇报了其他方向的情况,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遥远惨剧。

吕布嗯了一声,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贾诩话锋微转,继续道:“另有一事,源自往来兖州与徐州之间的商队。言谈琐碎,真伪难辨,然因其涉及曹操家事,诩觉得或需报与主公知晓。”

“曹操家事?”吕布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终于将视线从校场上收回,落在贾诩身上。

“是。”贾诩展开那份帛书,上面记录的语句显然经过筛选和整理,并非原始口述,“传闻,曹操因其父曹嵩,现今避祸于徐州琅琊郡,年事已高,颇思归乡。曹操已遣泰山太守应劭,率兵前往琅琊迎接,欲将曹嵩接回兖州鄄城颐养。”

消息不长,内容也看似寻常。乱世之中,接回避祸的亲眷,是人之常情。

点将台下,一队新兵动作失误,引来教官的厉声呵斥。吕布的目光却变得有些深远,他再次望向操练的军士,但焦点似乎已不在他们身上。

“陶谦……”吕布低声念出了徐州牧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