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没想过图天下。”叶青云斟酌着开口,“现在天下大乱,藩王割据,百姓受苦,弟子只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人有书读、有饭吃、不受欺负。至于天下……弟子觉得,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能强求。”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玄机子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又追问,“那你告诉我,何为‘势’?你要顺的,又是哪股‘势’?”
叶青云被问住了。他只知道要等时机,却从未想过“势”到底是什么——是藩王的权力?是百姓的民心?还是天下的大势?他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玄机子看着他茫然的样子,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道德经》,翻开其中一页:“你且听为师给你讲。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水,就是‘势’的一种——它不与万物争,却能滋养万物,能穿石、能载舟,看似柔弱,却有最强大的力量。”
他顿了顿,指着树林里的溪流:“你看那溪水,顺着地势流淌,不慌不忙,却能汇聚成河,滋养两岸的草木。这‘势’,不是强取豪夺,不是权力压迫,而是顺应天道、顺应民心的正气。”
“之前你除张老虎,是为了青溪镇的百姓不受欺压,这是正气;你帮刘秀才建学校,是为了天下孩子有书读,这也是正气;你开矿山、建道观,不是为了自己敛财,而是为了支持这些正事,这还是正气。”玄机子的声音温和却有力,“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所谓‘势’,就是这股正气——你做的事对百姓有益,百姓就会支持你;你守的道是正义之道,天下就会顺应你。这才是‘审时度势’的根本,不是等时机,而是造时机,用正气造属于百姓的时机。”
叶青云听得入了迷,之前的茫然渐渐散去。他看着腿上的小白狐,看着周围的草木,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做的事,看似零散,却都围绕着“让百姓过得好”这股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他要顺的“势”。
“师父,弟子明白了。”叶青云站起身,对着玄机子深深鞠了一躬,“所谓‘势’,不是权力,不是武力,而是民心,是正气。只要弟子守住这股正气,做对百姓有益的事,哪怕没有惊天动地的野心,也能为天下做些实事。”
玄机子欣慰地点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你能明白就好。老子还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用正气治理国家,用奇谋应对危难,用无为而治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长久之道。你现在做的,就是‘以正治国’的基础——让孩子读书明事理,让百姓不受欺压,让民生得到改善。这些事做好了,就是在为天下太平打基础。”
他翻开《道德经》的另一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就是‘势’的七种表现。你选择东荒山建道观、开矿山,是‘居善地’;你心怀天下百姓,是‘心善渊’;你帮巧云、帮刘秀才,是‘与善仁’;你承诺让孩子有书读,就努力去做,是‘言善信’。只要守住这七善,守住这股正气,你走的路,就永远不会偏。”
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小白狐从叶青云腿上跳下来,跑到溪边,用爪子轻轻拨弄着溪水,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叶青云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平静和坚定——他不再纠结于“图天下”与否,也不再迷茫于“势”是什么,他知道,只要守住正气,做好眼前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就能为天下百姓撑起一片安宁的天地。
“好了,咱们该回客栈了。”玄机子收起《道德经》,笑着说,“民工后天就到,还有很多事要安排。你刚明白‘势’的道理,正好用在接下来的事上,把清溪观和矿山办好,把学校办得更好。”
叶青云点头,抱起小白狐,跟着玄机子往客栈走。路上,他想起之前在东荒山村遇到的刘秀才,想起吴家堡的孩子们,想起青溪镇的百姓,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师父的指引,有身边人的支持,有这股正气相伴,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回到客栈时,刘武已经安排好内卫去采购建材,马明宇也派人去打探?州府的最新动向。叶青云看着忙碌的众人,看着怀里的小白狐,又想起玄机子讲的《道德经》,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
他走到窗边,望着青溪镇的方向,心中默默发誓:以后,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面对多少诱惑,他都会守住这股正气,守住“让百姓过得好”的初心。用清溪观的矿山支持学校,用学校的教化滋养民心,用民心的力量汇聚成天下太平的“势”。哪怕这条路再远,他也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才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最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