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一不留神就穿越 > 第120章 内城持续建设

第120章 内城持续建设(2 / 2)

交易中心(综合大市场的建设)

交易中心在广场南侧,占地五亩,是座开放式的青砖大棚,分五个区域:粮食区、布匹区、手工艺品区、沙晶石与精铁专区、临时摊位区,每个区域都挂着木牌,一目了然。

清晨天刚亮,商贩们就推着小车来占摊位:粮食区的张老汉,正把玉米、小米倒进藤筐里,筐边贴着“玉米十文钱一斤”的纸条;布匹区的王大娘,铺开一匹粗布,颜色是靛蓝色,是用自家种的蓝草染的,她一边整理布匹,一边吆喝:“新染的粗布,结实耐穿,做衣裳、做被褥都好!”

沙晶石与精铁专区最热闹,这里是吴家堡的“特色区”:段有鹏带着伙计,把打磨好的沙晶石首饰摆在铺子里,有项链、手镯,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冶铁车间的唐师傅,则把锻打的菜刀、镰刀挂在架子上,刀刃磨得发亮,他拿起一把菜刀,对着旁边的木柴砍下去,“咔嚓”一声,木柴断成两截,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叫好:“好刀!给我来一把!”

临时摊位区多是村民们卖自家产的东西:有的卖鸡蛋,有的卖咸菜,有的卖手工编的竹篮,价格都很实惠。交易中心的角落还设了“公平秤”,由李村长派来的人看管,要是买卖双方对重量有疑问,就来这里称重,保证不缺斤短两。

叶青云走在交易中心里,听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看着商贩们收银子时的笑容、村民们买到满意东西时的开心,心里清楚——交易中心不仅是“卖东西的地方”,更是吴家堡与外界连接的“窗口”,是让“钱生钱”、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引擎”。

机械制造车间

工业区在吴家堡东侧,之前的冶炼车间、沙晶石车间已成型,如今新增的机械制造车间就挨着冶炼车间,占地四亩,车间里摆着车床、钻床、刨床——这些都是唐师傅照着叶青云画的图纸,用精铁和硬木打造的,虽然不如现代机床精密,却能满足基本的零件加工需求。

唐师傅正站在车床旁,指导工匠加工滑轮轴。车床的主轴是精铁做的,用脚踏板驱动,工匠脚踩踏板,主轴带动滑轮轴转动,另一只手拿着刀具,一点点削去轴上的多余部分,铁屑簌簌落在地上,泛着银光。“注意尺寸!轴的直径必须是两寸,差一分都不行,不然装不上滑轮。”唐师傅拿着卡尺,仔细测量着轴的直径,眼神专注。

车间的另一侧,工匠们正在组装轨道车零件:有的打磨车轮(车轮外圈包着铁皮,用铆钉固定),有的焊接车架(用精铁条焊接,确保牢固),有的给零件上油(用的是菜籽油,能减少摩擦)。墙角堆着做好的滑轮组、搅拌槽零件,都是要送到工地或其他车间的。

“以前做个滑轮,得靠手工一点点凿,十天才能做一个。”唐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叶青云说,“现在有了车床,一天就能做三个,还更规整。以后咱们要做投石机、甚至更复杂的机械,都能在这儿加工零件。”叶青云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听着车间里“叮叮当当”的锤击声、“嗡嗡”的车床转动声,心里满是期待——机械制造车间,是吴家堡工业发展的“核心”,有了它,才能从“手工制造”走向“半机械化”,才能支撑起更大的发展。

服装缝制车间

服装缝制车间在机械制造车间西侧,占地三亩,是座明亮的青砖房,里面摆着二十台“脚踏式缝纫机”——这是叶青云结合现代缝纫机原理,让唐师傅用精铁和硬木打造的:机身上有针和线轴,用脚踏板驱动,能快速缝制布料,比手工缝快三倍。

王大娘正坐在缝纫机前,缝制护卫队的制服。她脚踩踏板,针头上下跳动,粗布在她手里慢慢前进,不一会儿,一条裤腿就缝好了。“以前手工缝一件制服,得两天时间,现在用这机子,半天就能缝好一件,还更结实。”王大娘拿起缝好的裤腿,对着阳光看了看,针脚细密整齐,满是自豪。

车间里的女工们大多来自吴家堡的家庭,有的之前在辣酱坊干活,有的是全职主妇,因为想学缝纫,叶青云特意把她们招来,还请了青州城的裁缝师傅来教手艺。车间的角落里,堆着各种布料:粗布(用来做村民的日常衣裳、护卫队的制服)、细布(用来做孩子的衣裳、妇人的头巾)、皮毛(从北蛮换来的,用来做冬天的棉袄、棉鞋)。

裁缝师傅正拿着尺子,给一个女工量布料,准备做一件孩子的棉袄:“这布料要留三寸的缝头,袖子要做宽些,孩子穿着舒服。”女工认真地记着,手里的chalk(用木炭做的记号笔)在布料上画着线。车间的墙上,挂着做好的衣裳样品:有护卫队的藏青色制服,有村民的灰色短褂,有孩子的红色棉袄,五颜六色,透着生活的暖意。

叶青云看着女工们专注的神情,听着缝纫机“哒哒”的声音,心里踏实——服装缝制车间不仅能给大家做衣裳,还能让妇女们有份体面的工作,能挣钱补贴家用,这才是“安居乐业”的真正含义:男人能做工,女人能挣钱,孩子能读书,老人能安康。

夕阳西下,工业区的烟囱还冒着淡淡的烟,医院的灯亮了,学校的门还开着(老秀才在给晚归的孩子补课),广场上还有人在散步,交易中心的商贩们正收拾摊子,机械车间和服装车间的工匠、女工们也陆续下班,说说笑笑地往生活区走。

叶青云站在中枢府的亭廊下,望着这满堡的烟火气,心里满是感慨——从断壁残垣到百业兴旺,从人心惶惶到安居乐业,吴家堡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城”,而是所有人的“家”。医院护安康,学校启未来,广场聚人心,辣酱车间酿滋味,交易促繁荣,机械强工业,服装暖民生,这些新建的建筑,就像吴家堡的“筋骨”与“血脉”,支撑着它在乱世中稳稳地站着,朝着更好的未来走去。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以后还要建更大的粮库,还要改进机械,还要招更多的人才,但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无比确定: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所有的期待都在慢慢实现。吴家堡的好日子,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