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墙与城门:雄关矗立不可破
吴家堡的城墙高两丈五、厚一丈二,全部用加了盐卤的大青砖砌筑,水泥勾缝,严丝合缝。城墙顶部设“马道”,宽一丈,可供两人并行,马道外侧设“女墙”,高五尺,女墙上预留“箭孔”,供士兵射箭防御;内侧设“护栏”,防止士兵失足坠落。
城池设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迎曦门”、西门“望岳门”、南门“通济门”、北门“镇朔门”。每座城门都由两扇精铁大门组成,门板厚三寸,门闩用直径五寸的精铁打造,关门后用铁锁锁住,外人难以攻破。城门上方建“城楼”,城楼高两丈,内设“炮台”——炮台预留直径三尺的炮口,朝向城外,待大炮研制成功后,即可安装,增强防御火力。
叶青云为四座城门题写对联,尽显吴家堡气势:
东门迎曦门:上联“旭日东升照雄关”,下联“精铁难破护民生”,横批“东拒蛮夷”
西门望岳门:上联“西枕老君承仙韵”,下联“青砖固垒保平安”,横批“西守家园”
南门通济门:上联“南接商道通四海”,下联“车马如梭富堡中”,横批“南通富庶”
北门镇朔门:上联“北峙高墙阻风雪”,下联“炮指远方慑敌胆”,横批“北镇风沙”
(二)护城河与吊桥:天堑横亘阻敌兵
城墙外侧挖有“护城河”,河宽三丈、深两丈,引老君山溪流注入,河水清澈,可作为应急水源。护城河内侧设“鹿角”,用削尖的木头制成,防止敌人涉水靠近城墙;外侧种“荆棘丛”,进一步阻碍敌人进攻。
四座城门外均设“吊桥”,吊桥用硬木打造,桥面铺铁板,两侧设护栏。平时吊桥放下,供行人与车马通行;战时吊桥收起,切断敌人进入城池的通道。吊桥由绞车控制,绞车用精铁打造,安装在城楼内,由四名士兵同时操作,确保吊桥升降顺畅。
(三)了望塔与烽火台:预警及时早备战
城墙四角各建一座“了望塔”,塔高三丈,用水泥砖砌筑,塔顶设“了望台”,士兵在此观察城外动静,发现敌情可及时通报。了望塔之间每隔五十步设一座“烽火台”,台上堆放干柴与硫磺,一旦发现大规模敌人,立刻点燃烽火,通知城内居民做好防御准备。
叶青云还在城墙内侧设“藏兵洞”,每隔三十步一个,每个洞可容纳二十名士兵,洞内储存弓箭与干粮,战时士兵可从藏兵洞出击,突袭攻城敌人,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三、配套设施:通联便捷促发展
(一)车站:车马如梭通内外
吴家堡东侧设“车站”,站内铺有三条木轨,连接青州府与大辽城。车站内建“候车亭”,供乘客休息;设“货物仓库”,存放待运输的水泥、精铁与珠宝;配备十辆“铁轮马车”,马车车轮用精铁打造,行驶在木轨上,速度比普通马车快一倍,可运输货物与乘客。
车站由专人管理,制定“发车时间表”,每日辰时、午时、申时各发一班车,确保运输有序。叶青云计划未来将木轨换成铁轨,提升马车载重与速度,让吴家堡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交通是发展的命脉,车站建好,咱们的水泥、兵器才能更快地运出去,外面的粮食、物资也能更快地运进来。”
(二)码头:舟楫往来连河运
吴家堡西侧的老君山溪流旁设“码头”,码头用水泥砖砌筑,长五十步,宽十步,可停靠十艘货船。码头上设“装卸台”,方便工人装卸货物;建“候船亭”,供乘船者休息;配备五艘“货船”,每艘船可载货物五千斤,主要运输煤矿与水泥,补充陆路运输的不足。
码头旁设“造船厂”,由两名从县城请来的老船工带领村民建造新船,未来计划将货船升级为“战船”,配备弓箭与投石机,保护河道运输安全。叶青云看着缓缓流淌的溪流,笑道:“陆路有车站,水路有码头,咱们吴家堡的运输就活了,不管是防御还是发展,都多了一层保障。”
当最后一块青砖砌上城墙时,夕阳正好落在吴家堡的城楼顶端,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砖墙与精铁城门上,泛着冷硬而温暖的光。叶青云站在迎曦门城楼,望着城内错落有致的房屋、冒烟的烟囱与训练的士兵,心里满是欣慰——这座凝聚着吴家村心血的城池,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他知道,吴家堡不仅是一座防御工事,更是吴家村未来的希望。有了生活区的安稳、工业区的根基、医院与学校的保障,再加上坚固的防御与便捷的交通,吴家村定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成为一方净土。而城楼内预留的炮台,更像是对未来的期许——待大炮研制成功,吴家堡将更加强大,足以抵御任何敌人,守护这一方百姓的安宁。
夜色渐深,吴家堡内亮起灯火,家家户户传出欢声笑语,与城楼上士兵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乱世中难得的安宁画卷。叶青云握紧腰间的精铁刀,心里暗暗发誓:定要守护好这座城池,守护好村里的每一个人,让吴家堡的名字,在大夏朝的土地上,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