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花看着他激动的样子,仔细回味着这个名字。的确,它不够文雅,不够含蓄,但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最原始、最生猛的冲击力。它毫不掩饰起点之低,也坦然承认终点之高,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张力。更重要的是,它太“张铁柱”了,只有他才能想出、也才敢用这样的名字。
“听着是有点……愣。”王翠花笑了,点了点头,“不过,细想想,还真就这个名最像你!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名字定了,张铁柱心里踏实了。但可以想见,当这个书名提交到出版社时,引起了怎样的波澜。
责任编辑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电话里语气焦急:“张董!使不得啊!这个书名……太……太直给了!‘猪圈’这个词,在公开出版物上,显得不够雅观,可能会限制读者群体,影响书店的摆放和推广!我们还是建议用《逆袭:一个农民的商业传奇》,或者《泥土的智慧》这类,更正面,更积极向上!”
出版社的营销总监也委婉地表达了担忧:“张董,我们知道您特立独行,但这个书名可能过于强调‘草根’属性,会不会让一些高端商业人群产生距离感?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个更中性、更具包容性的……”
甚至连李狗蛋听说后,都挠着头说:“柱子哥,叫这名儿啊?那以后俺跟人吹牛,说俺兄弟写了本书叫《从猪圈到董事会》,人家会不会以为俺是养猪的?”
面对这些质疑和劝告,张铁柱这次却异常固执。他平静而坚定地对出版社方面说:“俺知道你们是为这本书好。但俺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俺就是想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张铁柱是咋回事。俺就是从猪圈里爬出来的,这一点都不丢人!没有那个猪圈,就没有今天的董事会!”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这个名字,就是俺的态度。成功了,不能忘了本,不能嫌弃自己出身的那点土腥味。如果连个名字都要遮遮掩掩,粉饰太平,那俺这书写的还有啥意思?就定这个!要是觉得不合适,这书俺可以不出了!”
他的话说到这个份上,出版社方面也感受到了他字里行间那股强大的、源于真实的力量。总编辑在权衡再三后,最终拍板:“就按张董的意思办!《从猪圈到董事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股真实的冲击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市场!”
书名既定,封面设计也随之出炉。没有采用企业家传记常见的西装革履半身像或者抽象宏大的意境图,而是别出心裁地用了两张对比强烈的照片做拼接:左边是张家沟那间老旧、甚至有些破败的猪圈一角,光线昏暗,带着岁月的痕迹;右边是铁柱集团现代化董事会会议室的一角,明亮、简洁、充满科技感。中间,是用遒劲有力、略带拙朴的字体书写的书名——《从猪圈到董事会》。
这个封面,视觉冲击力极强,几乎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就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完美诠释了书名的内涵。
果然,当新书预售信息和封面图一经公布,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我去!这书名!太生猛了!”
“从猪圈到董事会?这哥们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哈哈哈,一看这书名就知道是张铁柱的风格,够土够真!”
“好奇!这得是什么样的经历才能总结出这么个名字?”
“就冲这个书名,这书我买了!肯定不装!”
质疑的声音当然也有,但更多的是被这种毫不做派的坦诚所吸引。巨大的争议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从猪圈到董事会》这个书名,仿佛一声带着泥土味的呐喊,在充斥着各种精致包装和成功学鸡汤的图书市场里,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却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张铁柱用这个书名,不仅给自己的自传定了调,更是向他所有读者,也向自己,再次重申了他一路走来从未改变的信条:真实,无畏,不忘来路,不羞于出身。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他人生哲学最凝练、最彻底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