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先生,俺是个粗人,不懂啥艺术。俺就知道,要是电影里俺真跟猪唠上嗑了,俺张家沟的老少爷们看了,非得笑掉大牙不可!他们知道俺是啥样人。俺觉得,真正的力量,不就是人在难处的时候,身边还有人愿意帮你,大家一起咬牙扛过去吗?这难道不比猪说话更打动人?”
会议一时陷入了僵局。好莱坞团队习惯于用符号化、戏剧化的方式提炼和表达,而铁柱则固执地坚守着生活本身的逻辑和质感。
随后,在讨论到铁柱与冷凌月角色的关系时,分歧更大。编剧们希望增加明显的爱情线,认为这是全球通行的“商业元素”。
铁柱直接否定了:“俺跟冷总,是互相欣赏,是战友,是合作伙伴。她帮了俺很多,俺敬重她。但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关系。硬要往那方面编,不仅假,对冷总也不尊重。”
整个下午的会议,就在这种不断的“文化翻译”和理念碰撞中进行。铁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牢牢守着他认为不能妥协的“真实”底线。他用最朴素的道理,对抗着好莱坞娴熟的编剧技巧和商业逻辑。虽然过程磕磕绊绊,有时甚至因为翻译和理解的偏差而产生误会,但他不急不躁,一遍遍地解释,为什么某些情节“不得劲儿”,为什么某些改动“失了真”。
他的坚持,起初让一些好莱坞成员感到沮丧甚至不解,但渐渐地,那位一直沉默寡言、观察着他的独立导演,眼中开始闪烁起异样的光芒。
晚餐是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高级餐厅。氛围比会议室轻松了许多。几杯酒下肚,那位导演主动坐到了铁柱身边,用生硬的中文夹杂着英语说道:
“张,你今天,让我很……惊讶。我见过很多来谈合作的人,他们要么一味迎合我们,要么固执地拒绝一切。但你不一样。你在努力地沟通,你在用你的方式,保护着你故事里最宝贵的东西——那种……嗯……‘人性的真实’(huantruth)。”
他举起酒杯:“我开始觉得,也许我们不应该总想着如何‘改编’你的故事,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好莱坞的机器,去更好地‘呈现’你的故事。这很难,但或许,这才是有价值的挑战。”
这句话,让铁柱心中一动。他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和尊重。
第一天的会谈结束了,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但双方都对彼此的立场和诉求有了更清晰、也更深刻的认识。铁柱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看着洛杉矶璀璨的夜景,心中感慨万千。
“砖爷,你说咱这坚持,到底值不值?会不会最后啥也谈不成?”
【哼!玉不琢,不成器!事不辩,不明理!经此一辩,彼等方知汝之分量,非是那任人涂改之白纸!纵此番合作不成,汝已播下种子,他日未必不能开花结果。更何况,那导演似有所悟,或为转机!】
铁柱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次好莱坞之行,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尽了力,也见了世面。他坚守了张家沟的“土”,也见识了好莱坞的“洋”。这场关于如何讲好一个中国故事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继续谈下去,用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