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 第122章 记者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第122章 记者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1 / 2)

电视《时代人物》专访的播出,将张铁柱和张家沟的热度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那期充满泥土芬芳与真挚情感的节目,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被各种浮夸叙事充斥的荧屏,在全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媒体如同发现新大陆般涌向这个藏于山坳里的“奇迹之村”。

省报、卫视、知名网络媒体……采访请求络绎不绝。铁柱在王翠花的协助下,尽量安排,但他定下了一个原则:采访必须在张家沟进行,尽量展现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不搞形式主义,不耽误正常农事和合作社运营。

这天,来的是一个以深度访谈和尖锐提问着称的知名财经杂志记者团队。带队的记者姓吴,三十多岁,眼神锐利,带着一种职业性的探究表情。他们的采访提纲里,问题远比央视要更加直接,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采访地点依旧选在了合作社的黄瓜大棚旁边。翠绿的藤蔓上挂满了顶花带刺的“美容黄瓜”,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瓜果香气。吴记者没有过多寒暄,在几个常规问题之后,便单刀直入,抛出了那个几乎所有成功者都会被问及,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

“张总,我们看到您和‘铁柱集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从白手起家,到如今估值惊人的准上市公司,从默默无闻的农村青年,到炙手可热的‘十大杰出青年’。在您看来,您成功的**核心秘诀**究竟是什么?是您个人抓住了某些关键机遇?还是您拥有某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商业直觉或能力?”

问题很犀利,隐隐又将话题引向了那些关于“听懂猪说话”的玄妙传闻,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或许不那么“主流”的原因。

旁边的王翠花心里一紧,有些担忧地看向铁柱。李狗蛋在不远处竖着耳朵听着,手里无意识地揪着一片黄瓜叶子。

铁柱听了问题,并没有立刻回答。他弯腰,从藤蔓上轻轻摘下一根小黄瓜,在手里摩挲着,仿佛那粗糙带刺的表皮能给他带来灵感。阳光透过大棚的塑料膜,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几秒钟的沉默后,他抬起头,看向吴记者,脸上依旧是那副平和的笑容,但眼神却格外清澈、坚定。

“吴记者,您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俺。”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人说俺运气好,挖到了松露;有人说俺有贵人相助,遇到了冷总;还有人说……”他顿了顿,自嘲地笑了笑,“说俺有啥特殊本事,能跟猪唠嗑。”

现场响起一阵轻微的笑声,气氛稍微轻松了一些。

“但俺觉得,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铁柱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要说秘诀,俺琢磨了很久,觉得大概有这么几条,说出来可能不太‘高级’,但都是俺的实在话。”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

“第一,**心要正,脚要实。**”他指了指脚下的土地,“俺们农村人信这个,地不哄人。你糊弄它一时,它亏待你一年。做企业也一样,不能搞虚的,不能骗人。俺们的黄瓜好不好,鸡蛋香不香,消费者一吃就知道。把产品做好,把质量守住,这是底线,也是俺们能站住脚的根本。就像盖房子,地基打歪了,楼盖得再高也得倒。”

“第二,**别怕吃亏,眼光放长。**”他继续说道,“刚开始搞合作社,俺跟乡亲们说,赚了钱大家分,亏了算俺的。很多人觉得俺傻。但俺觉得,要想让大家跟你一条心,你就不能光想着自己捞好处。短期看是吃了点亏,但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信任,这比啥都值钱。还有宋思明那会儿跟俺打价格战,俺宁可少赚钱,也不降低品质去跟他拼,保住牌子比争一时长短重要。现在看来,当初那些‘亏’,其实都成了今天最厚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