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如音说出那句“百年灵药”时,心中微微一紧。她清楚,这并非单纯的回忆,而是自己有意埋下的一颗伏笔——若是突然向王谢提起对灵药的需求,未免显得突兀,甚至有趁机攀附、借势之嫌。
修行界的人情冷暖,她早已见得太多。尤其面对筑基期修士,更需谨言慎行。王谢虽态度温和,可那份温和背后是力量与阅历的积淀,若是被他误以为自己别有用心,后果不堪设想。
她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临时起意,更不愿让王谢怀疑自己有“趁火打劫”的意图。于是,她选择绕个弯,先把话头牵到两人初遇时,以那位中年修士的“觊觎之事”为引,暗示自己早在那时就已为灵药奔波,也早已为此惹来麻烦——如此一来,即便接下来提及尚未购齐灵药的事,也会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她明白,这种铺垫的关键在分寸。太直白,便像刻意为之;太含蓄,又怕王谢未能领会。于是,她在言语里留了几分回忆的自然感,又带了一丝无可奈何的语气,让人听来既能理解她的处境,又不会觉得她在刻意争取什么。
她端起茶盏,借着茶汤的雾气,悄悄掩住眼底的心思。她知道,这是一场看不见的试探——不是试探王谢,而是试探自己能否在这位修为高深的前辈面前,把话说得既真诚又稳妥。
她甚至刻意放缓了语速,不让急切泄露半分。百年灵药、坊市、跟踪……这些细节像是有意无意间铺就的石子,引导着话题缓缓流向她真正的目的。等时机成熟,她便能顺势说出自己在灵药上的困境,而这一切,在外人看来,都不过是一次自然交谈的延续而已。
她慢慢抬眼,隔着袅袅茶雾看向王谢。那双眼里既有探究,也有克制——探究的是他的反应,克制的是自己按捺着不急于吐露的心情。
王谢此刻神情看似松缓,唇角微微含笑,像在聆听一段与自己无关的旧事。辛如音暗自留意着他的眉峰起伏与呼吸频率,试图判断他是否已看穿自己的意图。
可她很快压下这念头,不再揣测。她明白,真正的分寸不是一味探查,而是能在对方心中留下合理的印象——既不过分隐瞒,也不显得心怀叵测。
于是,她收回目光,重新落在茶盏上,手指缓缓转动杯身,像是在无意间整理思绪。那动作极轻,茶面微微荡开一圈圈涟漪,恰好掩去她心底泛起的另一层波澜——那是对即将开口之事的谨慎与权衡。
茶汤的热气轻轻拂过她的面颊,带来一丝温润的暖意,与她心底那份尚未说出口的念头形成了奇妙的对照——外在的宁静与内里的谨慎交织在一起,让她看上去仍旧恬然从容。
她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话不会直接点破,而是用另一件事慢慢引过去,让王谢觉得这只是一次顺理成章的谈话,而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请求。
她会先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近期的行迹本就与坊市和灵药紧密相关,并且这种行为早在相遇之前就已存在;再顺势提到,这次从坊市回来后,购药之事尚未全部完成。如此一来,即便谈到“灵药未购齐”,也不过是延续一个已有的脉络,而不会让对方突然生出戒心。
她轻轻抿了一口茶,唇齿间弥散的清香似乎也帮她压住了心底那点细微的不安。
在修行路上,她早就学会了如何用平常的语气包裹住真正的意图,不急不缓地释放出来。很多时候,这种含而不露的分寸,比直接的坦白更让人放心。
她的目光重新抬起时,眼中那一瞬的波光已经被茶雾淡淡掩去,只留下柔和而不带锋芒的光泽。那看似随意的姿态里,藏着她对局势的揣摩与衡量——她要让王谢觉得,这只是一次平常的交流,而不是一桩需要提防的交易。
她知道,这一切都取决于语气与时机,而她此刻,正等着一个恰当的契机,把那句“灵药未购齐”巧妙地放入谈话之中。
大厅中,只有灵茶的香与茶盏轻放在桌面的细微声响,仿佛时间也为这份不动声色的心思铺下了静谧的背景。
辛如音的目光顺着茶雾,若有若无地落在王谢的眉间。他的神情沉稳得看不出喜怒,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异常。她暗自揣摩——他是真的不以为意,还是看破不说?
这种猜测并没有在她心底停留太久。她很快收回目光,不去刻意探查。她明白,试探有时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探路,用不好就成了挑衅。既然她已经给自己找好了铺垫,就不该再在细枝末节上用力过多。
她的目光轻轻落在面前的茶盏上,茶汤表面泛着细微的光泽,随着呼吸荡起浅浅的波纹,仿佛将她心中的斟酌也一并映了进去。片刻之后,她才缓缓开口,声音如同将旧事不经意地翻出来般平静:
“其实……晚辈近来一直在坊市采购灵药。”
这句话落下时,她的眼神依旧温和,仿佛只是与朋友闲谈一段日常,并无刻意的诉求。茶香在她吐字间缓缓散开,带着一丝草木的清润,淡淡氤氲在两人之间。
“只是这趟回来的时候,还有几味药材未曾购齐。”她指尖摩挲着茶盏的边沿,那动作像是在抚平某种心绪,“那几味药材颇为稀少,坊市虽大,却也不是时时都有。”
她没有去解释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药材,也没有流露出迫切的情绪,只是淡淡说出事实,就像说天色将晚、茶水微凉那般自然。
说到这里,她微微抬眸,眸光柔和,像一泓静水。她并不急着去探王谢的反应,也没有刻意营造期待的神情,而是将那份未尽之意藏在平和的表情与轻缓的语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