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就国本储君而言,朱元璋的选择余地很多。
论嫡论长,在宗室二代,有与他父亲朱标一母同胞的秦王朱樉。
在宗室三代,则有他的弟弟,朱标原配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
这两人,不管从哪一方面。
都比他朱允炆更具有继承大统的正确性。
毕竟,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
虽然常氏死后,吕氏从侧妃被扶正,但朱允炆是她在当侧妃时所生。
严格来讲,他就是庶子。
根据礼法,在有嫡子嫡孙在的情况下,根本轮不到他这个庶子来当储君。
朱元璋是考虑到若立朱樉,则朱标一系未来会有被清洗的可能。
而朱允熥、朱允炆两个孙子。
朱允熥虽是嫡,背靠开国淮西武将勋贵,可这正是因此导致了他的落选。
假若皇权顺利传承,朱允熥母系所拥有的开国淮西武将勋贵背景是好事。
偏偏朱标英年早逝。
朱允熥年幼,性子也颇为软弱,根本没有一丝压制得住那些骄横武将勋贵的样子。
朱允炆就不一样了。
自幼好读书,就表面而言聪敏又恭孝。
生母吕氏乃旧元吕本嫡女,天生拥有文官集团的青睐。
还是那句话,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天下靠的却是文官,不管朱元璋对文官再看不顺眼,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所以,在经过多方考量后,朱元璋选择了让朱允炆来当储君,做皇太孙。
可这储君的位置,并不稳。
前有叔叔们虎视眈眈,后有弟弟朱允熥背后站着的开国淮西武将勋贵集团群狼环伺。
但凡出个大错,让朱元璋失望,这储君的位置说不得明天就得换人来坐。
对此朱允炆心知肚明。
天幕所言,七日下葬,诸藩不得进京,哭临本国,庶子矫诏。
字字句句都让他从九天跌落凡尘,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打死都不会承认!
“皇祖父,您是知道孙儿的,我岂是那种不孝之人?”
朱允炆抱着朱元璋的大腿痛哭流涕。
“您册封孙儿当皇太孙,我本就是国本,有何必要篡改您的遗诏?”
“孙儿从小深受孔孟之道的洗礼,又怎会做出使子不得祭父的事情来?”
“至于七日下葬之言,更是无稽之谈。”
“您乃我大明开国之君,功绩之大,亘古未有,孙儿对您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怎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您若是不信,孙儿可以当场立誓。”
“假若我有一句妄言,老天爷便让我早夭,死后不得入宗庙,不得香火祭祀!”
一句句,好似杜鹃泣血,令人闻之心生怜悯。
朱元璋面上无动于衷,心里却是微软。
“呵,那后世人为何说你矫诏?莫不成这天下万万人都在弄虚作假?”
晋王朱棡拉住了朱棣的手臂,没能捂住他的嘴巴。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抹狠厉之色,嘴上却说:“肯定是哪里出错了。”
“总之,孙儿绝不会做出不孝之举!”
【大家可能会说,他朱允炆都已经是储君了,为何要篡改明太祖的遗诏。】
【很简单,明太祖实录记载。】
【在太祖皇帝驾崩前些时日,太祖皇帝有意废皇太孙,重立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