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执笔在纸上规划明日所需展示的农具:
除了此前已交付工坊生产的曲辕犁与翻车,他计划再推出几样进阶农具。
其一为镰刀。此时民间所用多为青铜或劣铁所制,远不如系统所提供的精钢镰刀锋利耐用,可先兑换一批用于提升收割效率。
其二为脚踏式打谷机。如今百姓仍以连枷与木棒脱粒,耗时费力,一台打谷机足可供数十户百姓共用,极大提高脱粒之效。
其三为手摇风车,晒谷后借风力分离秕谷、麸壳与实粒,提升粮食品相。
其四则为水力磨坊与碾坊。曲阳虽已有水力磨坊,但规模有限,系统出品更强劲可靠,可借水力研磨去壳,解放人力,投入其他行业。
他甚至开始思索氮磷钾肥的初步提炼方法--一旦有了初级产品,便可借助系统无限复制,钾肥自草木灰中就可以提纯,此前在熬盐时已经提炼过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系统并没有激活钾肥的兑换功能。
心中有了计划,张梁就不再浪费时间,卷起纸张就起身回家,与兄长张角商议扩兵之事。
听说张梁计划将义兵扩至万人,张角略作沉吟,便欣然同意:“只要粮秣充足,不误农时,三郎你便放手去做!”
他眼中精光一闪,接着说道:“我太平道中,不乏忠心教众。以往他们或散布四方,或隐于乡野。如今正可借此机会,将他们一并纳入义兵序列操练。如此,既能增强义兵实力,又能使道众得以训练成军,岂不是两全其美?”
大哥既然同意,张梁自然没有异议。他心中另有计较,借着招募训练义兵的机会,将训练有成的太平道教众,以淘汰之名逐步转为后备,藏兵于民,积蓄实力,待时而动。
商定之后,张梁回房休息,打算第二天与沮授等人一同前往工坊,看看水力缫丝机车间的施工进度。
次日一早,张梁吃过早餐便到了工坊等候。
此时工坊内已是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新招工人被分派至纺织车间,开始加工从陈留带回来的大量生丝。
与此同时,水渠开挖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与襄邑修建的临时沟渠不同,曲阳的水渠设计得更为庞大--渠体挖得更深更宽,基底反复夯实后,以烧制的青砖砌筑内壁,外围浇筑掺了糯米汁的三合土,足以抵御流水的冲刷侵蚀。渠壁内侧使用栎木板与木桩支撑,以防坍塌,使用耐久远非襄邑工坊可比。
张梁估算了一下工程进度,估计再有三五天,眼前这一片就能全部竣工,按目前的工坊规模,安置五百台水力缫丝机不在话下。
他吩咐管事,水渠不必全部贯穿连通,可采取分段引水进渠,分区完工的策略--每一个区段完工后,就可以布置缫丝机,开始投产。
管事心领神会,全线施工固然整齐划一,但若分段投产,便能提早见利。他当即表示会调整工序,首个区段一旦完成,便立即请张梁前来安装机器。
巡视到临河区域时,张梁注意到两处叮铃咣啷的冶炼工棚,里面正在不停地捶打敲击,其中一间堆放着不少锡块。
一询问得知是铁器与铜镜作坊。他心思一动,追问坊中是否备有水银。得到肯定答复后,一个制造玻璃镜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型--他准备借此现有材料,试制出超越时代的明镜。
他按照记忆中黄埔课堂的视频内容,吩咐管事找来石英砂、草木灰与石灰石;让几名工匠将一小块锡块,锻打成尽可能薄的锡箔,再找来一小罐水银备用。
随后,他借用了铜镜工坊的场地与窑炉,亲自指挥操作。
在张梁的指导下,工匠们将草木灰加水熬煮,提炼出结晶,再将其与石英砂、石灰石按他给出的2:7:1的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制成配合料,投入窑中高温熔炼。
烧制一个时辰后,炉内物料化为火红炽热的玻璃熔液,工匠们用长柄铁勺小心舀出,浇筑进预先准备的铜镜模具中。
熔液倒入模具后,张梁指挥工匠以耐热工具不停揉制、按压,尽量排除潜藏的气泡,将玻璃塑形成均匀薄片。此时的玻璃胎体极为脆弱,一遇冷风极易炸裂。成型后连同模具被迅速推回窑中,让其在炉温之中缓慢冷却,进行退火处理。
再一个时辰后,炉温渐渐退去,工匠从炉中小心取出模具。
当一块晶莹透明、略显青绿的圆形玻璃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四周顿时响起一片惊叹--谁能想到,寻常的草灰石粉,经过一番烈火熔炼后,竟能成为澄澈透亮的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