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来了米兰就不会垮掉 > 第170章 米兰内洛的“疯狗”

第170章 米兰内洛的“疯狗”(2 / 2)

米兰内洛的夜里,球员餐厅的灯光像温柔的奶油。厨师端上来了蘑菇烩饭、煎得恰到好处的牛排、香草沙拉。赢球的夜晚,碳水像糖,吃进肚子里是热的信心。内马尔放了小音量的桑巴,萨内学着巴西人拍手,奥巴梅扬夸张地学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坎特在角落里慢慢嚼饭,他喜欢安静地看人,也喜欢在看人的时候,把自己的脚放在地面上,感觉它稳定得像一块石头。蒂亚戈·席尔瓦吃得慢,像一个长者在享用仪式。他看着这一桌人,眼角的细纹在笑的时候更深,心里却也像被柔软的棉花悄悄敷上——他知道,真正的风还没吹来。

因扎吉回到办公室,灯光只开了一盏。他把今天的数据摊开在桌上:冲刺次数、反抢成功率、丢失球权的后五秒回收率、压迫强度指数。数字漂亮得像一朵开在严冬的花。他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坚持、强度、细节。他也写下几个小字:轮换、恢复、变化。这是他极少有的自我留白。他望向窗外,松林里有风经过,树叶起伏像某种谨慎的呼吸。他握笔的手紧了紧,又松了松,像一个人试图在兴奋与冷静之间找到某种温度。

联赛的哨声终于从九月的门缝里钻出来。前两轮,主场的红与黑像烧开的水,观众把歌声铺在球场上,像给球队的脚底铺了一层弹簧。两个对手实力平平,高位逼抢像热刀切冰淇淋,滑过、切开、引流、灌注,比分板不断翻页。媒体把这个开始称作“红黑风暴的序章”,有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做了动图,把因扎吉的怒吼和球队的冲刺次数并列,配文:“他的声音有几分贝,球队就有几次冲刺。”

然而,胜利声浪背后的体能曲线开始出现第一道暗影。数据分析师在训练后把报告递给因扎吉:短间隔内的高强度跑从第70分钟起出现断崖式下降;坎特的覆盖范围依然漂亮,却已经有了两个肉眼可见的空窗;边后卫的回追平均时长增加了0.6秒。数字不吓人,但它像某个夜里开了一条极细的裂缝,墙没有塌,风却能从那里进去。

都灵的风不爱热闹。第三轮,尤文图斯在安联球场把黑白条纹拉得工整,像一道严丝合缝的栅栏。赛前发布会上,因扎吉仍旧锋利。他说“尊重但不畏惧”,说“客场也要拿三分”,眼睛里面是一种亮堂的钉子。阿莱格里坐在另一边,眼神像一杯不烫不凉的浓缩咖啡,淡淡地笑,说:“足球的风,有时候吹前,有时候吹后。”他没有多说。他不用多说。

比赛日的安联球场,安检人员的手套发出橡胶的摩擦声,观众席的旗帜像翻动的海藻。米兰队员踏上草坪时,鞋钉啄在地面上,发出列阵鼓点般的节奏。暖身时,夸德拉多笑得轻松,他的笑有一种野外气息,像一只知道自家领地所有隐蔽小道的猎豹。皮亚尼奇站在中圈,脚下颠着球,颠球以外,他的眼睛一直在扫描。那种扫描不是紧张,是职业的冷静。

开哨。米兰按按键一般启动。第一波压迫齐整、勇猛,像一个训练无数次的开场戏。阿莱格里的球队却没有硬顶,他们像在让一个孩子把所有的力气先用掉。他们的后卫线很低,但出球点很高;皮亚尼奇频繁回撤,两名中卫同时把球往边路送,吸引米兰的三叉戟向一侧倾斜。然后,一记看似平庸的回传,重新把球送回到博努奇脚下,再一个瞬间,博努奇抬头——米兰的防线因为上一个回合的整体横移暂时失衡,肋部被拉开,空间像被无形的手撕了一道口子。

第15分钟,镜头放慢每一根神经。莫德里奇的横传力度不大不小,偏偏落在一个可被预判的节拍上。皮亚尼奇像把钢琴上的一个音提前按下,他从草皮里把这个音抠出来,抬头、直塞,角度精确到能穿过两个人的腿缝。迪巴拉接球的第一步像猫踩到地毯,完全没有声响;第二步已经把球带到范戴克的肩外。范戴克没有错,他的脚步每一步都踩在课程表上,迪巴拉却像临时改变了舞曲,突然把腰一摆,拉出半米的射门通道,随后“刷”的一脚斜传,把球送向无人区。夸德拉多在那儿,速度正在往上拧。他的脚背一推,轻得像给门缝塞纸条。1-0。安联球场没有疯,它只是吐出一口舒长的气:“哦——”

因扎吉在场边下意识向前跨了一步,像是想用身体把这个球拦下。他抬手整理了一下头发,掌心是一层冷汗。第四官员在旁边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没有情绪。球回到中圈,米兰加码。加码常常有效,但对聪明的对手,常常就是让他们更看清你的脉门。

米兰的节奏被揪紧,传球失误的出现像水面冒出第一串气泡。德布劳内尝试两次斜长传,都被提前站位的基耶利尼用头顶回。内马尔被迫更频繁地内收到中路,他想把球权握在自己脚下更久一点,却也因此把自己暴露在尤文的包夹里。他第一次被对方夹击断球时,坎特已经以不可能的角度补上,但第二次、第三次,坎特也会迟半步——这半步,像一颗突兀冒出的草尖,割到了米兰的脚踝。

第35分钟,博努奇“那一脚”从录像里走了出来。那是他这些年打磨出来的手术刀,一刀划过球场,划过米兰高位线身后的空地。伊瓜因背身顶住范戴克,他的身体像一块会呼吸的花岗岩,硬,却有阴影和温度。范戴克伸脚试图够到球的第二点,伊瓜因却用一个“不漂亮”的转身把人挡在身后。这个动作在慢动作里像是一头笨拙的熊转身,可在真实速度里,它是断电的一瞬。单刀,推射,2-0。多纳鲁马出击的步伐已经很好,却仍然差了那0.6秒的回追平均值。记分牌亮起,红黑一侧的数字像被风吹灭,漆黑一片。

半场哨响,米兰的通道里响起钉鞋与地面交错的杂乱声,像雨点砸窗。更衣室内,毛巾被人攥得皱成一团,矿泉水瓶被人拧得“咯吱咯吱”。因扎吉站在战术板前,红笔蓝笔黑笔一并上阵,在肋部、在二防三的补位上画线。他强调边后卫的回收节奏,强调六号位的保护弧线,强调前场压迫时三角形的角度不要过于锐利——太尖锐,会穿透,却也会更容易被人绕开。他的声音不再像上午那样热烈,带着沙砾感的疲惫。他看着每一双眼睛,试图用眼神给他们再打上一针针肾上腺素。

下半场的节奏,如《队报》所描述:风更硬,叶更脆。尤文图斯把米兰的每一次急切都当作礼物接受,然后礼貌地还以一记小小的刀子。阿莱格里的球队像一只吃饱了的动物,不急着追、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次转身的机会。米兰的高位压迫在第60分钟后开始出现空鼓,像一面被反复击打后的太鼓,鼓皮紧,鼓腔却略显空洞。坎特跑得依旧比所有人快,却开始把两条线之间的缝越拉越长。莫德里奇想用节奏安抚这支焦躁的队伍,几次回撤拿球再向前送,仍旧被尤文的中场一层层剥皮。

第70分钟,迪巴拉的左脚收尾。那个角度很美,像画家在画布右上角留的一道光。他停、扣、探、拉,动作像一串练习了很多年的书法,最后的勾笔从多纳鲁马指尖绕开,钻进球门死角。3-0的比分,像一把锚把米兰拴在都灵的石滩上,动弹不得。

终场哨音是宣判。客队席上红黑的旗帜像晚风里垂下来的花。因扎吉走过阿莱格里,两人握手。阿莱格里的手握得不松不紧,嘴角的笑淡到看不见。他什么都没说,他不需要说。

赛后发布会上,镁光灯像雨点,问题像更锋利的冰雹。“战术灾难”“激进理想碰壁”“菜鸟教练的教学课”——标题比比分更无情。因扎吉坐在台上,眼眶下有两道浅浅的阴影。他解释、道歉,把责任全盘揽下。他的声音低下来的时候,记者们埋头跳动的手指没有停,键盘像一群小昆虫飞舞。

球队大巴驶入夜色。车厢空气里混着汗味、按摩喷雾的薄荷味、和失利后说不清的沉重。窗外是都灵夜里的路灯,时明时暗,像一次次短促的叹息。蒂亚戈·席尔瓦起身,沉着地走到最前排。他站了一秒,像在组织语言,然后开口。他的声线低,却格外清楚:“教练,我们支持你。只是,尤文不是季前赛对手。对他们,我们需要更稳、更务实。”他说高位压迫的前提,说当开局拿不到先手时,阵线应该回收一个身位,说足球不仅是理念,更是策略的博弈。他没有质疑,他是在提醒。一位老将以尊重的方式,替更衣室提出了一个现实。

因扎吉侧过脸,窗外的灯影在他眼里一暗一亮。他沉默,然后点头:“谢谢你,蒂亚戈。我会认真考虑。”这句话像暖气片里的叮当声,说明某种循环仍在运作。但他心里那块最硬的石头没有动。他仍旧相信,问题不是理念,而是执行;不是方向,而是时间。他想要的,是让这套机器继续轰鸣,把每一颗齿轮磨得光滑,再光滑。

风从大巴窗缝里挤进来,带着九月夜里的凉。一个赛季的动荡,像远处隐隐闪烁的雷光,已经点在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