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哮天犬今天也在拆天庭 > 第8章 兜率宫闯祸 —— 啃碎 “九转还魂丹”(其实是泻药丹)

第8章 兜率宫闯祸 —— 啃碎 “九转还魂丹”(其实是泻药丹)(2 / 2)

哮地犬这下知道害怕了,它看到老君举着炉铲,脸色吓人,赶紧转身就跑,围着炼丹炉转圈。老君在后面追,炉铲差点碰到炼丹炉,吓得他赶紧收住手——这炼丹炉要是再坏了,他这个月的俸禄就全没了。

“你别跑!给我站住!”老君一边追一边喊,声音在炼丹房里回荡,引来了门口打瞌睡的仙童。仙童们看到这一幕,赶紧想上前帮忙,可哮地犬跑得太快了,他们根本拦不住。

就在这时,炼丹房的门被推开,二郎神和哮天犬冲了进来。他们刚追到兜率宫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老君的怒吼声,赶紧跑进来,结果看到老君举着炉铲追哮地犬,哮地犬围着炼丹炉乱跑,地上散落着拂尘穗子和丹药渣,场面一片混乱。

“老君!住手!”二郎神赶紧冲过去,拦在老君和哮地犬中间,一边喘气一边鞠躬道歉,“对不起老君,是我没看好它,让它闯了祸,您别生气,有什么事我们好商量!”

老君看到二郎神,气更不打一处来:“商量?你看看你的好表弟!上次啃我的炼丹炉,这次吃我的泻药丹,还咬坏我的拂尘!我跟你们哮家的狗没完!”

“是是是,都是我们的错!”二郎神赶紧点头,一边给老君递上一杯仙茶,一边解释,“它不是故意的,就是太能吃了,把您的泻药丹当成肉干丸子了,您大人有大量,别跟它一般见识!”

可他的话还没说完,旁边的哮地犬突然凑过来,舔了舔嘴巴,对着老君说:“肉干有点苦,还想吃……”

“还想吃?!”老君刚喝进去的仙茶差点喷出来,他指着哮地犬,对着二郎神喊,“你听听!它还想吃!这狗就是个吃货!今天必须让它付出代价!”

二郎神赶紧把哮地犬拉到身后,对着它瞪了一眼:“别说话!再说话今天就没肉干吃!”

哮地犬委屈地低下头,尾巴夹在腿中间,可眼睛还是时不时盯着石桌上的空碟子,显然还在惦记着“肉干丸子”。

哮天犬也赶紧上前打圆场:“老君,对不起,我们会赔偿您的损失的!泻药丹、拂尘,还有您的精神损失费,我们都赔!您别生气了,气坏了身子不值得!”

老君看着二郎神和哮天犬诚恳的模样,又看了看躲在二郎神身后、一脸委屈的哮地犬,心里的气消了不少。他放下炉铲,叹了口气:“赔偿?你们知道这泻药丹有多难炼吗?虽然是炼废的,但也是我花了半天时间才炼出来的!还有我的拂尘,那是用天庭的‘灵丝’做的,修一次要花两千仙币!”

“我们赔!我们一定赔!”二郎神赶紧答应,心里却在滴血——刚赔完岗亭和仙花的钱,现在又要赔泻药丹和拂尘,他这个月的俸禄别说下个月的了,恐怕下下个月的都要提前预支了。

老君看着他的模样,也不忍心再为难,于是说:“行了行了,看在你这么诚恳的份上,这次就先算了。但下不为例!要是这狗再敢来我的兜率宫,我不管它是谁的表弟,直接把它扔回凡间的垃圾桶里!”

“谢谢老君!谢谢老君!”二郎神赶紧道谢,然后拉着哮地犬,对着老君鞠了一躬,“我们现在就走,以后一定看好它,绝不让它再闯祸!”

说完,他拉着哮地犬,和哮天犬一起,快步走出了兜率宫,生怕再晚一秒,老君又改变主意。

走出兜率宫后,二郎神才松了口气,他对着哮地犬说:“你说你,怎么就这么能闯祸?这次吃的是泻药丹,要是吃了别的有毒丹药,你就完蛋了!”

哮地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可肚子突然疼了起来,它捂着肚子,蹲在地上,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看起来很不舒服。

“怎么了?”二郎神赶紧蹲下来,摸了摸它的肚子,“是不是肚子疼?肯定是泻药丹起效了!”

哮天犬也慌了:“哥,那怎么办?要不要找老君拿点解药?”

“还找老君?”二郎神无奈地说,“刚才把他气成那样,再去找他,他肯定要把我们赶出来!先带它回家,看看情况再说吧!”

于是,二郎神抱着肚子疼的哮地犬,和哮天犬一起,往府邸走去。一路上,哮地犬时不时发出“呜呜”的叫声,肚子越来越疼,让二郎神既心疼又无奈——他知道,这只是泻药丹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天,这狗恐怕要在厕所里度过了。

而此刻的兜率宫,老君正拿着扫帚,打扫地上的丹药渣和拂尘穗子,嘴里还在念叨:“以后再也不烤肉干了!省得引来这只胖狗!”可他刚说完,就想起自己还答应给二郎神送肉干,无奈地摇了摇头,心里默默盘算着——下次送肉干,一定要藏好,绝不能让那只狗看到。

风从兜率宫的门口吹过,带着淡淡的丹药香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肉干香味。二郎神抱着肚子疼的哮地犬,走在回府邸的路上,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泻药丹的威力别太大,不然这狗又要闯祸了……”

可他不知道,更大的闯祸还在后面——当晚,哮地犬因为泻药丹的威力,在府邸里到处乱跑,慌不择路地撞翻了二郎神珍藏的“神兽技能书”,还差点把厕所的门啃坏,让他又一次赔了不少钱,也让远在暗处的“摆烂仙尊”,对这只狗的兴趣又多了几分。

此刻,夕阳西下,把天庭的云彩染成了金黄色。二郎神抱着哮地犬,身影渐渐消失在拐角处,只留下一阵“呜呜”的叫声,和空气中淡淡的丹药香味,预示着这场“泻药丹风波”,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