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一词,最早可见于司马公之《史记·太史公自序》,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在这话中,司马公想表达的意思是:物质的积累需要遵循时势规律。”
“这句话,变相说明:财富,或许并不是大众认知当中的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先生,银子怎么可能不是财富?!这...”
李斌话音刚落,堂下便传来质疑。
只是在那学子质疑时,顷刻间倒也难以找到一个看似权威的论据来为其观点做背书。他有此问,纯粹是基于常识似乎要被颠覆时,下意识做出的辩驳,以维护自身思想、三观的完整性。
“敢问这位同寓,在你眼里,银子是财富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否是因为银子,可以买来你想要的东西?比如吃的粮食、比如穿的衣裳等等?”
“是,当然是。”
“所以,发现了吗?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银子吗?还是那些银子买来的东西?”
几乎是在那学子的回答声响起的瞬间,李斌便立刻补上了说明。
紧凑的讲学节奏,简明扼要的剖析,顿时令不少人眼前一亮。
“在司马公眼里,财富是物质的积累;在某眼里,财富是对人有用、有价值的一切物件。从可解人饥饿的粮食、到可驱严寒的衣物;从助农省力的田犁、到这城厢中的织机...”
“这一切,都能为人所用的,被人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看,商贾,不应放在‘生之者’的序列当中。”
“银子、通宝、宝钞、乃至钱庄的银票,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方便交易,或者叫方便人们交换真正有价值物品的媒介。”
“试想两个场景:其一,是一农家,家中没有银钱、没有通宝。却有满仓的粮食、满缸的精盐、成罐的菜油,柜中更有一年四季之衣物。且问,他们的生活中,即便没有银子,又有谁可说其家贫?”
“其二,假设忽然某天,银子、通宝忽然消失。你我的生活,可否会受到极其剧烈的影响?某想,应该不会吧?”
“没了银子作价,我们还可以用布帛、用粮食等等物品,来作为某一物品价值的锚定物,只是这些,不如用银子和通宝方便罢了。”
“关于‘生财者’,暂时讲到这里。当然,商贾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某会和下一段‘食之者寡’,结合起来讲...”
客观来说,李斌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在讲学中,李斌的语速很快。逻辑链条,虽然在自我看来很完整,或者说,大部分后世人都很容易理解李斌的逻辑与表达。
可对这明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李斌的讲学就有点折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