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货的时候,切莫傻乎乎地拿着银子来安远驿提。”
陈佥书俯下身子,上半身越过桌面,凑到李斌近前,偷偷叮嘱着:
“倭国那地方,银子多。而且,银子这东西,不好操作...”
“不好操作?愿闻其详?”
李斌收敛起脸上的不忿,虚心请教道。
在听到陈佥书说出那句“倭国银子多”时,李斌下意识地就想到那处在穿明小说中,几乎必定会出现的石见银山。
但李斌却记得很清楚,前世因对石见银山的好奇,特意查过相关资料。
这石见银山,产量确实高。但在这嘉靖三年时,石见银山还没被发现呢!
石见银山是1526年,也就是嘉靖五年才被发现。直到1533年,也就是嘉靖十二年时,从朝鲜引入“灰吹法”后,产量才开始激增。
随后,才有日本大量外输白银的事情...
换而言之,在李斌的记忆中,嘉靖三年时期的中日贸易。应当如自己去年和葡萄牙人的贸易类似,“以物易物”才是交易的主流。
“老弟一看你就是第一次来宁波,回头你出去打听打听就知道了。咱们这地方,国朝之初,就是市舶港之所在。”
“外商云集之下,银子这东西,咱这真不缺。你拿银子来,回头还得被挑肥拣瘦,看成色、看斤两,一两银子,怎么不得剥你个二分出去?”
“但你拿咱们要的货物过来,那就不一样了。老哥给你指条明路:去苏州,买锅,铁锅。”
“苏州离咱们这不远,全程水路走下来,不过一两周的功夫。苏州那地方产的锅,举世闻名。二百文左右的小饭锅,卖给倭国,起步价一两银子!足足翻了五倍。”
“若是大号的煮盐锅等物,那价格...啧啧,五倍都不止!”
陈佥书面露唏嘘,语气中既有对这高额利润的眼红,又有些无法插足其中的无奈。
在略微感慨了一番后,陈佥书直言不讳:
“正因为铁锅这东西,倭国那边要的量大,利润也高。所以,只要你能把铁锅从苏州拉过来,咱们安远驿验收的标准,自然也会松快许多。”
“毕竟,银子这东西,最后都是要二次熔铸成金花银,上贡大内的。这银子的成色,可不得好好挑挑?不能让皇帝老儿觉得咱们在糊弄他啊!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但这锅就不一样了!那群矮子,有的用就不错了。只要是口铁锅,老哥把话放这,就是随便一口铁锅,哥哥我也能帮你打好招呼、打通关节,按苏州江氏锅给你折价。”
“成,就听老哥的。赶明儿,我去苏州看看。那些货...你看这样行不行,这些碎银,老哥带回去,就当是定金了。”
看着李斌从怀里掏出的碎银,饶是陈佥书久经商场,脸皮厚如城墙。此刻也不免感到些许的羞愧...
虽然他刚刚的话没骗李斌,安远驿确实接受“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对铁锅的验收标准也低于真金白银。
但是...
雁过拔毛那可是官办机构的传统啊!
就是拿着他们要的铁锅过来,又怎么可能不被盘剥一道?被故意压压价?
这种事,陈佥书这种老油条心里门清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