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抛去外显的身份...
嘉靖和李斌,不过还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或许是同龄人之间,性向相同的缘故,嘉靖倒也没觉得冒犯,反而颇感有趣地问道:
“你这厮倒是精明,说着不求,实则处处在求。罢了,就算你不求吧,回头朕跟黄锦说一声,顺带给办了。”
一个外命妇的封赏,压根无关痛痒。既不影响政治格局,也不会增加太多的财政负担。
嘉靖自不会在这种事上,显得抠搜。再说了,李斌即将就任的宁波府同知,为正五品官衔,按制,也到了封诰命的阶段。
就像李斌说的那样...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自唐朝开始,一到五品称诰,五品以下称敕。
在相对而言,财政比较吃紧的年头。
敕命封得很少,理论上,只要是官员正配,都会被加封的敕命,朝廷往往是能拖就拖,一般都不实封。
可到了五品这个分水岭后,因其逐步走向高位,朝廷需要施恩,固人心;也因到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员人数会大幅度下降的缘故,相对财政压力不大。
朝廷发得起这个钱,所以,哪怕李斌不提这茬。
等他的宁波府同知,就任手续办完,荫封其母诰命的诏令,通常也会直接开始走流程。
这事,李斌还真不用求嘉靖。
但既然嘉靖主动提了,李斌也领这个情分:
“臣谢陛下隆恩,也遥替家母,叩谢陛下。”
李斌说着,就要跪地谢恩,但被嘉靖迅速扶住手臂,托起:
“好了,免礼吧。你曾说‘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这话,朕的耳朵听了,眼睛也见到了。”
“朕虽未出宫禁,但这宫内的传言,应是做不得假。宛平,乃至这个京师,在你治下被料理得很好。”
“陛下谬赞,这京师自古以来就是天子脚下。如何叫臣料理得好,分明是托陛下洪福...”
李斌嘿嘿笑着客气了一句,换来嘉靖一发白眼。
“虽知道你这是溜须拍马,但朕听了高兴。对比那些言朕德不配位,言朕继统,则天降灾殃的话...朕也希望朕是真有洪福。不敢奢求这洪福齐天,但愿其能庇治下之民...”
“陛下,事在人为。神鬼之论,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就好比去岁卢沟河下游的淤塞,不也有人传臣暴虐。言说是臣惩处过重,以致河神发怒?”
“结果怎么着呢?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哈哈哈,这话倒是在理。”
嘉靖被李斌的后世梗逗得笑了一下。
虽然之前没听说过有传李斌谣言的,但李斌任宛平知县时的“李三千”名号,嘉靖还是听说过的。
有人喷其为暴虐酷吏,倒也在情理之中。
“行了,不说这些了。时辰也不早了,若是平常,朕还能留你用膳。可惜今晚,朕已经与母后约好,这御膳啊,留待下次吧。现在,说说你所求何事?说完你便回去准备等诏书吧。”
“是,陛下。臣所求之事,乃为王琼,王德华老大人。不知陛下可还对此人有印象?”
“臣不求其复起,但求陛下念其苦劳、念其年事已高,允其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