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大家都会背,哪位同学上前给大家默写一下?”我提问道。
李振东第一个举手,然后我让他到前面写在黑板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好,李振东同学默写得不错,接下来大家一起开动脑筋,在一字不动的情况下,把这首诗改成一首词。”
大家或低头沉思,或抓耳挠腮。最终一首词出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得不说,一首诗,一首词,意境完全类似。
我跟同学们讲,这还是一个独幕话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书法家给皇上写了一幅作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书法作品一般没有标点,很多都是行书、草书或行草。书法家写完自己看了一遍,惊出一身汗,他少写了一个“间”字。
皇上不是草包,也知道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怎么办?怎么办?弄不好就要招来一番痛打,甚至是杀身之祸。
书法家急中生智,“皇上,这是我根据王之涣《凉州词》改写的一首词,请皇上斧正。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皇上能不知道书法家写错了吗?但是非常喜欢书法家的机智,更何况新词真不错,随即说:“不错,看赏。”
同学们听完,领略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之处,他们对古诗词对语文更加感兴趣了,而兴趣就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我由以上几个小故事引申开来,这一堂课的古诗词复习部分效果特别好,每一位同学都很有兴致地参与进来,兴趣不仅是最大的动力,还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同学们的成绩怎么不会提升呢?
我的体育课也是同学们的最爱,固定的10分钟的集体活动,或做操、或立定跳远、或跑步,这也是东胜市中考必考项目,虽然分数特别少,我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拿到满分。
接下来的时间爱踢球的踢球,爱打篮球的打篮球,爱打乒乓球的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都可以,就是不能回教室学习。
几个胖胖的男同学、女同学不爱运动,那也没问题,一起做游戏,有时候我还领着他们一起跑步。一边跑步一边唱歌,或者一边喊口号。没想到胖胖的一群人竟然成了操场上最亮眼的风景线。
现在需要我沟通的越来越少了,由于我教的体育课非常多,可以说我整天在操场泡着,我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自己的体质也越来越好。
有时候我也让王小薇领着大家运动,我自己则思考写一些学术论文。希望通过我的身体力行和理论相结合,能让更多的不爱学习的孩子从中受到启迪。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上体育课时,不少没有上课任务的男女老师也都来操场上溜达,动不动和我们一起跑步,或者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这些老师发现他们和自己教的学生们沟通起来也越来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