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应急包,确保他在接到信号的瞬间,就能携带必要的物资,立刻投入行动。
做完这一切,廖奎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目光再次落在那张画满了标记的地图上。计划再周密,也只是计划。真正的考验,在于临机的决断、应变的能力,以及那虚无缥缈的运气。
他不知道自己精心准备的这一切,最终能否派上用场,又能否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护住那一叶小小的孤舟。但他知道,他必须准备到最后一刻。为了谢薇,为了可能救出的谢广安,也为了那个在香港,与他们命运紧密相连的萧亚轩。
系统空间,蜿蜒溪流旁,灵植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廖奎、谢薇和萧亚轩三人,罕见地同时聚在这里,围坐在溪边一块光滑的、被系统模拟出的温润玉石旁。
经历了香港的危机、系统的强制、情感的迷惘以及外部日益紧迫的压力,三人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反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比过去更加“自然”的状态。那种刻意的回避和尖锐的尴尬,被一种更深沉、更复杂的默契所取代,仿佛所有的挣扎与不堪,都在生存的共同目标下,被强行消化、吸收,成为了维系这个扭曲共同体的一部分。
萧亚轩安静地坐着,身上是一件素雅的旗袍,年轻姣好的面容在空间柔和的光线下,带着一种沉静的美丽。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萧亚轩,不再是过去那个在黑水河畔挣扎、与谢广安相濡以沫的萧雅姿了。这具年轻的身体,这段在香港的经历,那些与廖奎之间无法言说的秘密,都像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她与过去之间。与谢广安破镜重圆,像普通夫妻一样生活,已然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但……多年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那些共同经历的岁月,是真真切切,刻在灵魂深处的。
廖奎将他在书房里精心筹划的应急预案,向谢薇和萧亚轩详细展示。他摊开手绘地图,讲解备用路线,说明信号系统,展示应急包……他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在绝境中求生的缜密与决绝。
然而,当话题不可避免地深入到最关键的一环——如何将谢广安从“西头”带出来时,原本还算平和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廖奎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劳改点,沉声道:“……如果机会出现,我会第一时间潜入,找到爸,然后利用空间……”
“不!”谢薇突然打断了他,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她伸出手,紧紧握住了身旁母亲萧亚轩冰凉的手指,仿佛要从那里汲取力量,也仿佛是在给予母亲支持。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执拗地看向廖奎,一字一句地说:“我们不能……不能像绑架一样把爸强行带走。”
她的话语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溪流,激起层层涟漪。
“他是军人,”谢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更多的是理解与心痛,“他有他的信仰,他的原则,他的……气节。如果他坚持要留下,要和他的信念共存亡,那是他的选择。”她想起了父亲拒绝廖奎时那决绝的眼神,那句“我是军人,不能背叛”。
萧亚轩被女儿握着的手,微微回握了一下。她默默地点了点头,眼神复杂地望向虚空,仿佛能看到丈夫那固执而挺直的身影。她没有说话,但她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认同。她比任何人都更理解谢广安那份深入骨髓的军人荣誉感和对信仰的忠诚,那是一种近乎执拗的、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原则。强迫他背离这些,即使是为了活命,对他来说,可能比死亡更痛苦。
廖奎看着态度坚决的妻子和沉默却显然支持妻子的岳母,他沉默了片刻。他理解她们的坚持,也明白这其中的风险——如果机会来临,却因为尊重谢广安的个人选择而错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甚至赔上他们自己。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谢薇和萧亚轩,沉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
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清晰:“我们的计划,核心不是‘绑架’,而是‘创造机会’和‘提供选择’。”他指向地图,“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在混乱中,为他打开一扇门,铺好一条路,告诉他,有另外一种活法的可能。我们会把选择的权力,交还到他本人手上。”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也带着对亲人最深的理解与尊重:
“如果……天时到了,路也铺好了,他看过之后,依然选择留下,坚守他的阵地和信仰……那么,我们尊重他的选择。”
在集体主义高于一切、个人意志常常被宏大叙事淹没的时代,尤其是在对待谢广安这样正在被“改造”的对象时,尊重其个人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也蕴含着深切的无奈与悲哀。但这,或许是他们在扭曲的命运和冰冷的现实面前,所能保留的、最后一点关于“家人”的、不带强迫的温情与共识。
溪流潺潺,带着空间的灵韵之水奔向未知的远方。三人坐在溪边,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共识已经达成,前路却更加沉重。他们不知道那扇“机会之门”何时会打开,更不知道,当门打开时,门内的人,是否会愿意踏出来。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准备好一切,然后,等待,并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