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逆流60年代 > 第353章 双城记(下)

第353章 双城记(下)(1 / 2)

午餐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郭夫人用餐巾轻轻按了按嘴角,略带歉意地表示,下午约了几位牌搭子,需要先走一步。史密斯太太也微笑着起身,与萧亚轩和布朗太太道别,她下午似乎还有别的安排。

“萧小姐,下次有空,可以来我家喝下午茶。”史密斯太太临别时发出邀请,语气比午餐开始时亲切了许多。

“一定,非常感谢您的邀请,史密斯太太。”萧亚轩微笑着回应,态度依旧从容。

布朗太太看着两位夫人离去,转头对萧亚轩笑道:“她们都很喜欢你。史密斯太太可是很少主动邀请人去家里呢。”她顿了顿,问道,“你呢?下午有什么安排吗?”

萧亚轩略一沉吟,说道:“我想去连卡佛看看,买些小礼物。”她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接下来的购物行为,也为未来可能送给布朗太太或其他邻居的谢礼做准备。

“连卡佛?不错的选择。”布朗太太点头,“那我就不陪你了,年纪大了,得回去歇个午觉。”

两人在香港会所门口分开,布朗太太坐上等候的轿车,萧亚轩则走向自己的劳斯莱斯。

中环,连卡佛百货。

即便是工作日的下午,这家顶级百货公司内依然客流如织,只是相较于周末,多了一份从容。衣着光鲜的女士们悠闲地浏览着橱窗,空气中混合着高级香水、皮革和化妆品的气息。

萧亚轩步入其中,立刻有穿着得体的售货员迎上来,目光在她身上的套装和手中的手袋上快速掠过,态度愈发恭敬。她婉拒了贴身导购,独自在光洁如镜的商场里漫步。

她的目标明确——选购礼物。不是为了特定的人,而是作为一种“社交储备”,也为“萧亚轩”这个身份增添更多真实的生活痕迹。

她走过璀璨的珠宝柜台,那些钻石和宝石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但她只是扫了一眼,便移开了目光。过于贵重的珠宝,在现阶段的关系中,显得炫耀,也容易引人探究。

她在化妆品区略作停留,敏锐地注意到,除了欧美品牌,一个来自日本的品牌“资生堂”已经设立了专柜,设计风格简洁而东方,吸引了一些追求新潮的顾客。这细微的发现,让她再次确认了香港作为亚洲贸易枢纽,对全球潮流的敏感与接纳。

最终,她的脚步停在了一家专售高档丝巾和配饰的柜台前。目光掠过一条条图案繁复、质地优良的丝巾,她选中了一条英国Liberty品牌的印花真丝方巾。经典的印花图案带着浓郁的英伦田园风,色彩雅致,与她刻意营造的“英国背景”十分契合。真丝材质高级,但价格又不至于像珠宝那样扎眼。

接着,她转向香氛区。没有选择那些名声在外的顶级奢侈品牌,而是在一个相对小众的法国品牌Rallet的柜台前停下。这个品牌的香氛以自然清新着称,包装复古雅致,不会显得过于随波逐流。她挑选了一个包含经典香型沐浴露、香皂和淡香水的礼盒。

结算时,两件物品总价大约两千港币。这个数字,对于她保险箱里的十万现金和银行里的巨额“遗产”而言,微不足道;但对于一次普通的礼物采购,又显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品味和诚意,又不至于让人产生负担感。售货员细心地将两件物品用品牌的包装纸和丝带包扎好,递到她手中时,脸上的笑容更加真诚。

离开连卡佛,她并没有直接回家。心血来潮般,她驾驶着银影,来到了跑马地一带。这里不如中环那般喧嚣,街道两旁散落着一些格调独特的精品店。她随意走进一家看起来颇为雅致的家居用品店,里面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致瓷器、玻璃器皿和家居摆件。她慢慢看着,感受着这种琐碎的、属于日常生活的美好。最终,她什么也没买,只是享受了片刻脱离紧张谋划的悠闲时光。

当萧亚轩推开半山区公寓那扇厚重的大门时,窗外维港的灯光已经开始星星点点地亮起,将傍晚的天际线勾勒得如梦似幻。屋内,钟点工阿萍早已将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她将购物袋随手放在玄关的置物台上,脱下高跟鞋,赤脚踩在柔软的地毯上,一种混合着疲惫和完成任务后的松弛感弥漫开来。

她走到吧台,用系统空间里取出的、品质极佳的红酒(系统奖励的库存之一)为自己倒了小半杯。暗红色的液体在水晶杯中轻轻摇曳。她没有开火做饭的兴致,便拿起电话,拨通了附近一家以牛排着称的西餐厅的送餐电话,点了一份招牌肉眼牛排和蔬菜沙拉。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大荒,第七农场家属区边缘。

廖奎和谢薇,也推开了那扇低矮、破旧、带着冰碴的土坯房木门。一股比室外更加阴冷、混杂着泥土和霉味的空气扑面而来。与香港公寓的恒温舒适相比,这里仿佛另一个星球。

尽管系统空间的【桃源仙境】里应有尽有,温暖如春,但他们必须维持“需要思想改造的普通年轻职工”的对外形象。这间土坯房,就是他们必须坚守的舞台。

廖奎脱下厚重的、带着寒气的外套,第一时间去检查角落里那个用土坯垒砌的灶炕。他熟练地塞进一些晒干的玉米芯和柴火,用火柴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跳跃起来,开始驱散屋内的严寒,烟囱里冒出带着火星的青烟。炕面渐渐有了些微暖意,但距离真正暖和起来,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谢薇则走到那个简陋的、用几块木板拼凑的“厨房”区域,从一个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袋子里舀出一些玉米面,准备熬糊糊。又从角落里拿出几颗储存的、有些蔫了的土豆和一小罐咸菜。这就是他们“正常”的晚餐。她动作麻利,但手指因为寒冷而显得有些僵硬。

香港的公寓里,萧亚轩坐在落地窗旁的餐桌前。送餐员刚刚离开,精致的餐盒打开,里面是煎得恰到好处的牛排,配着翠绿的芦笋和小番茄。旁边放着那杯荡漾着宝石光泽的红酒。水晶杯,银质刀叉,在柔和的灯光下闪烁着细腻的光芒。她拿起刀叉,开始独自享用这份昂贵的晚餐,周围是近乎绝对的寂静,只有远处维港传来的、模糊的轮船汽笛声。

北大荒的土坯房里,廖奎和谢薇围坐在一张小炕桌旁。桌上摆着两碗稀薄的玉米糊糊,一小碟咸菜,还有两个蒸熟的、表皮有些发黑的土豆。他们用的是磕碰出缺口的搪瓷碗和磨损严重的木筷子。屋内,灶炕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提供着有限的热量,也带来一丝烟火气。

一边是独对繁华夜景,品味着红酒牛排的孤寂名媛。

一边是相依于陋室寒窑,分食着粗粮糊糊的患难夫妻。

两个世界,两种生活,在同一片夜幕下,被无形的命运之线紧紧缠绕,却又隔着无法逾越的时空鸿沟。萧亚轩轻轻切下一小块牛排,目光投向窗外璀璨的灯火,思绪却不知飘向了何方。而土坯房里,廖奎将那个稍大些的土豆,默默放到了谢薇的碗里。

香港,半山区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