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逆流60年代 > 第274章 合理的请求久违的烟火气

第274章 合理的请求久违的烟火气(2 / 2)

清晨,天色微熹,第七农场通往嫩江县的土路上,一辆拖着挂斗的“东方红”拖拉机正“突突突”地颠簸前行。廖奎和谢薇坐在挂斗一侧,身下垫着厚厚的干草,随着车辆的起伏微微摇晃。这是场里去县里拉化肥的车,他们正好搭个顺风。

路两旁的景致,与农场内部单一的田垄和荒原渐渐有了不同。开始出现更多连绵起伏的矮丘,一片片白桦林和柞树林点缀其间,偶尔能看到规模小得多的村庄,土坯房聚集在一起,房顶冒着细细的炊烟。田间劳作的农民身影也多了起来,远远望去,如同移动的黑点。这景象,比之农场那种高度组织化、半军事化的氛围,多了几分属于传统农耕的、略显散漫的生气。

拖拉机轰鸣着,卷起漫天黄尘,开了约莫两个多小时,前方地势渐趋平缓,房屋也变得密集起来。中午时分,嫩江县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与农场驻地相比,县城无疑要“繁华”得多。虽然同样是低矮的平房为主,但终于有了像样的一条主街——坑洼的柏油路两旁,分布着邮局、挂着红字招牌的国营饭店、门面稍大的百货商店,以及挂着白底黑字牌子的县革委会、派出所、卫生院等机构。街上行人明显增多,自行车铃铛声、马车轱辘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压低了声音的、农民用土篮子蹲在街边卖鸡蛋或山货的私下交易(这种行为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受到严格限制,但仍在地下存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带着紧张感的、压抑的嘈杂。墙壁上刷满了“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等标语,墨迹淋漓,有些是新刷上去的,有些已经斑驳。

两人在县城入口处谢过司机,跳下了拖拉机。双脚踩在略显坚硬的柏油路面上,看着眼前人来人往的景象,竟有片刻的恍惚。农场里日复一日的劳作、潜伏的危机与压抑的政治氛围,与眼前这虽然粗糙却带着一丝扭曲生活气息的场景,仿佛是两个世界,却又被同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

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立刻提醒他们,表象之下,本质未变。街道墙壁上,那些刺目的标语和口号,墨迹新旧不一,无声地宣告着时代的主题。派出所和县革委会门口,有戴着红袖章、表情严肃的人员在注意着过往行人。那种无形的、紧绷的弦,同样笼罩在这座边境小城的上空,甚至因为人口更密集、机构更齐全而显得更加具体。

他们默默地将这条主街的布局、主要机构的位置,尤其是邮局、县革委会、派出所和卫生院,牢牢刻印在脑海里。这些地方,在未来某个时刻,或许都会成为关键的信息节点或需要规避的风险点。

腹中传来饥饿感。两人对视一眼,朝着那家招牌上写着“嫩江国营饭店”的店面走去。

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一股混杂着油烟、饭菜和消毒水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店面不大,摆着七八张油腻的方桌,已经坐了不少人。墙壁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和毛主席像。服务员是个穿着白围裙、脸色淡漠的中年妇女,正拿着抹布有一下没一下地擦着柜台。

他们找了个靠墙的角落坐下。墙上的小黑板用粉笔写着今日供应:猪肉白菜饺子(三两粮票,两毛钱),素面(二两粮票,八分钱),炒土豆丝(一毛钱,收粮票半两),高粱米饭(按两收粮票和钱)。

“四两饺子,一份炒土豆丝,二两高粱米饭。”廖奎对走过来的服务员说道,同时递过去相应的钱和全国粮票。

服务员接过,瞥了一眼,没说话,转身朝后厨窗口喊了一声,然后将一张写着号码的小纸条扔在桌上。

等待的间隙,他们安静地观察着四周。邻桌是几个穿着劳动布工装、像是工厂职工的汉子,正就着炒花生米低声说话,偶尔抿一口散装白酒;另一桌是一对带着孩子的农民夫妻,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别人桌上的饺子。各种声音、气味、景象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特定年代下真实而压抑的社会剖面图。

饺子端上来了,个头不小,面皮略厚,但馅料还算实在。炒土豆丝油光锃亮,带着股锅气。这是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第一次在“外面”的馆子吃饭。味道谈不上多好,但这份属于正常市井生活的、久违的体验,却让两人心中生出些许难以言喻的感慨。

他们慢慢地吃着,感受着这短暂而真实的“烟火气”,但内心深处却无比清醒。

站在嫩江县的街头,置身于这久违却又带着特殊时代印记的喧嚣之中,他们知道,采购书籍、布料和改善生活的零碎,只是此行的明线。利用这次难得的外出机会,更仔细地观察这个外部世界,探寻任何一丝可能对未来“制造身份”有用的线索或渠道,才是他们心底真正的、绝不能宣之于口的暗线。

第一步,已经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