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年之期已至!(1 / 2)

启点大世界,乾国,湖省,安阳郡,枣阳县。

时值二月末,料峭春寒。

学堂外那棵老树枝头,却已落了群叽叽喳喳的雀儿,扑棱着翅膀在枝桠间蹦跳。

而屋内则静悄悄的,只是偶尔响起李夫子的声音:“……此句当译作‘君子不应像器物一般,只被限定在单一的用途里’。你看案上的瓷碗,只…”

这是讲到哪了?

哦!讲到“君子不器”了。

赵弘文再次醒过神来。

按理来说这种失神的情况,不应在他身上出现才是。而实际也的确如此,从他八岁练出第一缕文气,就没出现过走神的情况。

但今天赵弘文始终没办法静下心来,至于原因……

“赵弘文,你可从中悟出了何种道理?”李夫子的声音突然传来。

赵弘文面色一紧:“回夫子!此句之意:君子立身行事,当穷经究理、明辨是非,既需有一技之专精,更要怀通权达变之智。不困于一隅之能、一端之职,方不负‘君子’之名。”

“不错!”李夫子点了点头,随后又突然叹了口气:“诗词虽巧,终为小道;经世文章,方是安邦之本。”

赵弘文立刻就明白了李夫子的言外之意,立刻躬身行了一礼:“弟子知晓,多谢夫子指点!”

李夫子欣慰的捋了捋胡须,将手中的书籍塞到了袖中:“索性快散学了,为师便和你们聊聊过两日的县试。你们可与家中商量好了,今朝是否要下场一试?”

李夫子的学堂分为甲乙丙三个班,而赵弘文所在的便是甲班。班内总共十二名学生,都是走文修一途。

而能到甲班的,基本都是已经有资格参与科举,至于是否能考中童生那就犹未可知了。

而此时除了赵弘文之外,其中只有三人站起。其余人则用着或是复杂,或是羡慕的眼神看着。

李夫子扫视了一圈,目光看向了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瘦弱少年:“黄泰,你的文气积攒了多少?”

被点到名的黄泰,是全班唯二出生在乡贤家族,至于另一个自然就是赵弘文了。

黄泰抬头看了一眼李夫子,很快又低下头去:“夫子,我已经积攒了一百零三丝文气,但家中让我再等一届。”

李夫子微微点头并未多说,而后又看向旁边满身华服的少年:“孙文轩,你今年怎的也不考?”

孙文轩倒是没有露出沮丧:“族里分的气运只够我大哥一人使用,家里让我三年后再考。”

李夫子安慰道:“科举除了要求文气与学识达标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气运。等到下届再考也好,三年时间足够积攒你的一份气运了。若是你大哥这次考上童生,下一届你科举,还能多分些气运。”

孙文轩倒是没有在意这些,而是扭头望了一眼赵弘文,笑着说道:“就算家里的气运够,我也不打算这届下场。弘文哥三年前积攒的文气便够了,如今文气怕是有二百丝了吧?”

知道这是在给自己扬名,赵弘文给了一个感谢的眼神,立刻接话:“还差着二十多丝呢!这不是想着族中也给不了多少帮助,只能多积攒一些文气了!”

此话一出学堂内众人皆是惊呼出声,就连李夫子都是一副惊讶的表情:“弘文,你竟积攒了这般多的文气,此次县试,怕是没有气运的帮助,也是能靠自己考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