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47章 天幕妙用铸华夏

第547章 天幕妙用铸华夏(1 / 2)

诸王竞拍之事暂且按下不表,且说那大秦近来推行的人口统查。

说是统查,实则就是按原有户籍再登记一遍。

只不过此番额外加上了两项:国籍与族籍。

国籍自然是大秦。

亦有百姓梗着脖子不服,官员也不多言,只冷笑一声,将正在咸阳为抢地而争得面红耳赤的诸王文书拍在案上。

“瞧仔细了!尔等昔日君王皆已认大秦国籍,就连周天子后裔都自认秦人,尔等还敢不是?”

国籍一事,没得商量。

要么认了这大秦籍,乖乖当秦人。

要么麻溜收拾行囊,滚出大秦。

当然,大秦的本意并非要官逼民反,或强驱百姓。

故而那“族籍”一栏,便是留给百姓宣泄的出口。

官方建议:填报“华夏族”。

始皇内心何尝不想如汉朝般,以国号为族号,直接填“秦族”?

但很可惜,此路不通。

国籍为大秦,众人尚可忍忍、想通,毕竟大秦确已一统天下。

但族籍若填“秦族”,恐怕连老秦人都不见得个个心服口服。

故而,只能取个最大公约数——华夏。

反正官方只是建议填华夏族,听不听由你。

你想填苗、羌,甚或怀念故国,填个“燕族”、“齐族”,官员也不拦着。

只不过,落笔之后,官员会斜眼瞅着你,慢悠悠地再问一遍:“可想清楚了?真不填华夏族?”

若得肯定答复,官员便会长叹一声,似惋惜似嘲讽,然后“啪”地一声,在那户籍册上盖下官印。

“咦?天幕……天幕怎地看不见了?”刚选了“齐族”的那人忽地惊呼。

“天幕乃华夏之天幕!”

“阁下既已自绝于华夏,自然无福再观天象了。”

官员扬了扬手中墨迹未干的户籍纸,那【大秦帝国齐族人】几个字格外刺眼。

那人顿时慌了神,一把抢过纸张撕得粉碎。

又扑通跪地,对着天空连连磕头:“天幕在上,小民知错了!”

“小民祖祖辈辈皆是华夏人,我是华夏人啊!”

官员轻嗤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戏谑:“省省吧,别白费力气了。”

“儒家那帮人早已实验明白,能看见天幕者,唯有两种情况会失此殊荣。”

“其一,被陛下亲自下旨剥夺资格。”

“然陛下仁厚,即便尔等心怀故国,暗思反秦,亦未行此绝罚。”

“其二嘛,”官员指了指满地纸屑,摊手道,“便是如阁下这般,自弃华夏身份之人。”

失籍者哀哀求告:“那、那小人重新登记,我是大秦帝国华夏族人。”

官员耸肩,模仿着后世腔调:“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总是不懂的珍惜。”

“华夏身份,尊贵无比,岂是你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的?”

“故凡自弃华夏身份者,若想重归华夏,须经三关:申请、证明、功绩核算。”

“申请,就是重写请求书。”

“证明,需得十户邻里作保,证明你确是华夏苗裔。”

“至于功绩?”官员语调一转,带着训斥,“天幕独厚华夏,这是何等恩典?”

“你竟自愿放弃,简直可恨!”

“故须立下功绩,方能赎罪回归,否则何以警示后人?”

“大至发明创造、促进民族团结,小至种田种得好、安分守法,皆可计入功绩。”

“自有专人为你记录,达标之后,方可奏请陛下,恢复你的华夏身份。”

是优点学得快,还是糟粕学的快?

自然是糟粕。

那失籍之人立刻跪地叩首,口呼“青天大老爷”,急问种地要种成何等光景才能达标。

官员眼皮一撩:“简单,亩产若能达后世一半,功绩便算够了。”

那人一听,眼前一黑,差点晕厥。

我要有那本事,还能只是个平头百姓?

官员见状,话锋微转,似是不经意地补充:“不过嘛,倒还有个简便法子。”

他轻拍手掌,两名随从应声捧出厚厚书籍。

“此为秦律,若能通篇背诵,亦可奏请陛下,特准恢复华夏身份。”

言罢,不再理会那人,继续登记。

此地自此人之后,再无甚不开眼的选别族,皆乖乖选了“华夏”。

按理,这等倒霉事该一传十十传百,不会再有冤种。

然始皇阴就阴在……呃,是“聪明”就“聪明”在此事并非明发诏令办理。

他先是秘密抽调精锐秦军,面授机宜,而后派他们奔赴各地。

定好统一时辰,到时才通知各地官府办理登记。

且“非华夏族不得观天幕”的内情,唯有这些秦军知晓。

故而,此类倒霉蛋,着实不少。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人无我有”时,那点幸灾乐祸的隐秘快乐又油然而生。

人性本就复杂矛盾。

这些倒霉蛋掀不起大浪,更何况他们想回归华夏,还需十户作保。

人啊,有了一丁点权力,就容易飘。

人啊,有一点权势,就感觉自己是天龙人。

有点权势就会把权力用到极致,变着法子为难别人,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权益。

例如三年前……算了,还不是别比如了。

总之,这些失籍者的怨气多半会撒向同村邻里,也算多了个发泄渠道,民怨不至于全冲着大秦来。

不过,三角形才是最稳固的结构。

于是,奔赴各地的秦兵也会“好心”告知这些人:此策并非始皇或朝中大臣所想,乃是儒家那位叔孙通极力提议并促成的,意在朝堂争得一席之地。

各地儒生闻讯,多是不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儒家弟子,岂能出此馊主意?”

对于这些不信邪的儒生,大秦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包吃包住,送他们去咸阳,亲自找叔孙通对质。

到了咸阳,这群儒生才发现,大秦没骗他们。

不仅没骗,大秦甚至还帮儒家美化了。

因为此事参与者,还有那位不仕秦国、隐居嵩山、未来还参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孔子八世孙——孔鲋。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对此,孔鲋的解释是:旧儒家已不合时宜,需改革方能于新百家争鸣中存续。

然而,能千里迢迢来咸阳对质的,多半是理想主义的儒生,他们无法接受儒家为权势向君王卑躬屈膝。

尤其是孔鲋,此前一直嚷嚷暴秦虐政,要么秦弃法从儒,要么掀翻暴秦。

这样一个人,还是孔子八世孙,他如今却转头入仕?

这让他们如何接受?

若非始皇派兵保护,叔孙通和孔鲋怕是要被愤怒的儒生当场痛殴。

打不着人,儒生们便堵门叫骂:

“元来降元,清来降清,倭来降倭!”

“世修降表衍圣公,铁骨铮铮劝人忠!”

“不是你们孔家后人没骨气,也不是你们孔家后人被蛮夷换了种。”

“是特么孔子仙逝,尔等脊梁便断了!”

“没种的玩意儿,摸摸裤裆那二两肉还在不在!”

入仕秦国便是背叛儒家吗?

倒也未必。

孔鲋此前不入秦朝,整日批评时政,却将弟子叔孙通送入秦国,谁不知是两面下注?

自己博取清名,让弟子谋取出路,大家都懂。

但儒生们实在愤怒。

仕秦非不可,但不能前脚骂暴秦,后脚就跪舔!

至少得等暴秦有所改易,秦皇亲自下诏征聘,你再半推半就出山,这才符合士人气节。

如今秦国未改,你就急吼吼凑上去献计,儒家的脸面、名声还要不要了?

呸!

下贱!

特别下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