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州的天空灰蓝,雨丝细密。上午九点半,李一凡抵达岭北高新区。随行的还有发改厅、科技厅、组织部的干部,以及几名来自中央公务员学院的挂职研究员。车一停,园区主任立刻迎上来,递上汇报材料,神情拘谨又期待。
会议室墙上贴着巨幅蓝图,写着“岭北科技创新城一期规划”。李一凡走近一看,眉头轻皱。蓝图上,大片区域被标注为“企业研发中心”“科创孵化楼”“总部经济区”,但配套指标几乎全是住宅和商业用地。
他淡淡问:“这里的创新在哪里?”
主任一怔:“书记,这些楼盘配套完善,能吸引人才入住。”
李一凡放下文件,语气平静:“吸引人才,不是靠卖房。”
会场空气骤然凝固。科技厅的处长轻咳一声,想打圆场:“书记,园区确实在探索‘以产养科’模式,只是资金上暂时困难。”
李一凡看向他,语调更冷:“困难我理解,但你们的解决方式是‘先盖楼后招商’。这叫资本驱动,不叫科技驱动。”
他转身看向墙上的园区宣传视频,视频里充满无人机航拍、亮闪闪的玻璃幕墙、繁忙的塔吊。李一凡示意暂停,指着屏幕说:“我只看到地产影子,看不到实验室,看不到数据中心,也看不到研究人员。”
主任脸上泛起微汗,低声说:“书记,园区正在和几家高校谈合作……”
“谈了多久?”
“一年多。”
“成果呢?”
“正在起草框架协议。”
李一凡合上资料,语气极轻:“一年谈不出合作,就说明问题不在高校,而在你们。”
会议结束后,李一凡让人带他去现场。园区西侧的工地灰尘弥漫,一排排高楼封顶,外立面贴着“创新总部入驻火热招商”。
李一凡驻足良久,对身边的科技厅厅长说:“创新的核心是人,不是楼。你们如果把创新变成造房,那最后只能卖地。”
他命随行秘书记下:“取消‘创新总部区’命名,统一改为‘研发产业集群’。凡未引入实质科研机构的地块,一律暂停销售。”秘书疾笔记录。
中午,李一凡临时召集园区干部午餐座谈。他没有坐主桌,而是与几名年轻工程师、孵化器负责人同席。“你们做项目最怕什么?”他问。
一名年轻人苦笑道:“怕审批,怕验资,怕每次汇报都要填表。”
另一位补充:“园区要我们写‘产业贡献预测’,可是我们连实验室都没批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