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提议,是定调。
“书记。”陈绍东终于发声,语气依旧含蓄,却难掩不满,“目前地产链条上涉及太多金融机构,贸然动手,会不会……带来过度恐慌?”
“所以我们要讲方法。以审慎稳妥为原则,以信息公开为武器,以各级干部责任制为保障。”李一凡直视他,“不怕你不同意,就怕你不落实。”
会议持续至深夜。李一凡结束发言后,没有立刻离席,而是走到会议室侧门外的吸烟区。正厅级干部只能抽“会后烟”,但他今晚破例,点燃了一支中华,站在夜风中沉思良久。
脚步声由远及近,是省纪委书记易启明。他沉声道:“书记,纪委组已经开始接触恒达系相关招投标合同,涉及一部分省住建系统干部。”
李一凡点头:“放手查。涉及人名,一律匿名汇报,等我签字后再发通报。我要的是精准,不是乱枪打鸟。”
“明白。”
回程途中,李一凡坐在黑色公务车后座,翻着秘书递来的人民日报岭州版。头版头条已是今晚发布的“新三保行动部署”。他却更关注角落里一条小新闻:“岭南大学与中央公务员学院联合调研组即将来岭州,开展金融与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分析。”
这正是他提前布置的“舆论稳压器”。
调研组名单中,赫然在列的是中办政策研究室副局级干部,以及大夏吏部青年司长的研究助理。这些人白天讲课,晚上汇报,信息层层上传,是中央观察岭州金融局势的另一个“回声管道”。
回到省委小楼时,已是凌晨两点。
秘书低声道:“书记,刚刚接到通知,四九城要求您明天下午参加一场远程座谈,主题是南方经济稳定工作汇报,金融口为重点。”
李一凡淡淡道:“不是来听故事的吧?”
秘书苦笑:“可能是来挑错的。”
“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沉住气,把招布好、把话说清。”他望向窗外黑夜,“岭州不怕风暴,但怕自乱阵脚。”
夜色沉沉,岭州这艘巨轮,在他掌舵下,正逐步驶入风口浪尖。而从今天起,南中国的改革实验,就从这座省委小楼开始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