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陈晓峰应声,心里却在想:省长这是在为黑榜加码,红纸只是表象,背后是群众和干部之间新的契约关系。
——
第二天,潇湘日报刊出一篇署名评论:《黑榜之后,看干部如何站起来》。文章里点名说:“被贴上黑榜的干部,并不意味着一辈子抬不起头,而是意味着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整改赢回群众信任。群众监督不是毁灭,而是重生。”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刷屏,不少人留言:“希望黑榜常态化,不要一阵风。”
与此同时,省内的干部微信群里却议论不断。有人发消息:“黑榜太严了,干部干事心里没底。”有人立刻回击:“没底的是怕出事的人,干实事的怕什么?”有人沉默退出了群,心里在盘算自己部门的漏洞。
——
午后,赵建国召集几位主要厅局负责人,话语尖锐:“黑榜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立信。干部如果害怕群众监督,就别坐在这个位子上。接下来我们要扩大范围,不光是政务大厅、口岸、园区,连教育、医疗、环保等窗口行业都要纳入监督。问题墙不能只挂在省里和市里,还要挂到县里、镇里。”
会场一片肃静,几位厅长脸色发白。他们心里明白,如果真按书记的要求推进,几乎没有人能侥幸。
李一凡最后补充一句:“黑榜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用群众签字的复盘机制,把整改一件件钉死在纸上。谁敢敷衍,谁就先上墙。”
——
夜幕降临,星城的街头灯光次第亮起。省政府广场依旧人头攒动,群众围着黑榜看得津津有味。有人用手机拍下黑榜,发到朋友圈,配上文字:“第一次看到干部怕我们,不是我们怕干部。”评论区里刷出一排点赞。
李一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广场上的灯火,目光深沉。他知道,黑榜引发的不只是表面的震动,更是官场深处的暗流。有人会因恐惧而收敛,有人会因制度而奋起,也会有人暗中抵触、伺机观望。但无论如何,潇湘的路已经没有回头,制度的铁轨必须铺下去。
“群众怕没红卡,干部怕上黑榜。”李一凡在心里默念这句话,转身吩咐陈晓峰:“准备明天的调度材料,要写上一个词——常态化。”
窗外的旗帜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为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