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合肥的天空低垂着厚重的云层。连续几日的闷热与湿气,让整座城市显得压抑。会展中心外,红旗迎风猎猎,中部六省的代表团车辆依次驶入。这里将召开一年一度的中部六省产业协作会,但今年的分量与往年完全不同——沿海产业加速外迁,中部能否接得住,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谁先赢下手”的生死赛。
潇湘代表团由李一凡亲自带队。同行的有副省长林浩民、陈松年,发改委主任张廷山,组织部长许宏志,以及刚刚坐稳办公厅副主任位置的陈晓峰。一路走进大厅,潇湘团队的步伐坚定,然而周围的目光并不单纯。有赞许,有审视,也有不加掩饰的挑衅。
江淮方面的代表团早早等候,几名干部低声交谈,话语清晰地飘到潇湘代表耳边:“潇湘动得太急了,‘快车道’听起来好听,可真要出事,谁担得起?”另一人轻笑:“新省长嘛,总要弄出点声势。只是风头过了,还能不能稳住?”
陈晓峰眉头微蹙,正欲开口,李一凡抬手制止。他神情冷静,仿佛没有听见。潇湘代表团就这样径直走过,步伐比刚才更沉稳。
——
九点整,会议正式开始。主持人是政务院发改委主任姜承远,他在台上缓缓扫视全场,声音稳重:“承接产业转移,是中部六省共同的使命。我们既要避免无序竞争,也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今天的会议,目标只有一个:形成共识,展示中部的合力。”
掌声响起,却并不热烈。每一双眼睛都藏着心思。
江淮常务副省长陶铭泽第一个举手发言。他语调沉着,话里带着锋芒:“我们高度关注潇湘提出的‘快车道’口号。速度固然重要,但产业转移事关重大,若只讲速度,不顾风险,环保出问题,资金链断裂,工人维权,那损害的不是一省,而是整个中部的形象。我劝各位,稳妥第一。”
他的话音一落,会场里立刻响起一片低声议论。赣楚代表轻轻点头,豫省代表则若有所思,显然对“快车道”心存疑虑。所有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潇湘一侧。
——
李一凡缓缓起身。
他没有拿稿子,只把一份文件放到身前:“陶省长说得好,稳妥重要。但潇湘的快,不是盲快,而是有制度作保障。”
他扬了扬手中的文件,语气铿锵:“我们立了三道防火墙:一是企业承诺,所有落地企业必须公开时间表和责任人;二是政府承诺,省政府每月复盘,红黄绿三色标记,问题不上墙不算数,兑现不上台不算数;三是第三方监督承诺,由纪检、媒体和社会机构联合盯防。快,是在铁轨上跑的快,而不是乱闯的快。”
工作人员迅速把文件分发到各省代表手中。厚厚一摞文件砸在桌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在会场里显得格外刺耳。
李一凡的目光直视陶铭泽,语气骤然冷下来:“我倒想问一句,如果大家都怕风险,不敢先走一步,那沿海的产业去哪儿?答案很清楚,它们不会等我们,会直接流向东南亚。到那时,是谁丢了机会?是我们六省。”
一句话抛下,会场瞬间安静。几名记者迅速低头,笔尖在纸上“刷刷”作响,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
陶铭泽面色一沉,却勉强保持微笑:“潇湘的制度确实值得参考。但协作不是谁跑得快就算赢,而是要大家一起走。否则,一家独跑,也未必能撑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