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南策。
李一凡草拟完的那份《三层治理框架下的财政约束模型与舆情协同机制建议稿》还未上报,就已被协调组副组长兼国家发改委主任——姜承远亲自过目。
姜承远的办公室位于协调组驻地后方,一栋红砖小楼,看起来其貌不扬,却是整个机制的实际中枢所在。
他轻敲桌面,眼神深邃:“我刚刚和你岳父通了电话。”
李一凡微微颔首:“林建国同志现在分管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协调,想必对特区方向也有宏观判断。”
姜承远不置可否:“他说你写的建议,不是一份普通报告,是在‘预设路径依赖’。你这是想用财政机制,锁定未来十年的治理方式。”
他顿了顿,笑了笑:“你胆子不小。”
李一凡放下笔,目光笃定:“如果不打破旧路径的惯性,那么协调组也只是一个花瓶。”
“我们做的是顶层架构,而不是评审组。”
姜承远望着他片刻,缓缓道:“你岳父当年在大夏发改委主政时,提出了‘系统适配’和‘因地制宜’这两条底层设计逻辑。他现在升任政务院副总,主导全国战略资源调配与体制改革,也正是因为他懂得‘不求全责备,但求落地见效’。”
“他说,你像他年轻时,但比他更敢动。”
李一凡没有接话,只是站起身,鞠了一躬:“我理解他的信任,也明白这次协调机制并非纸上调和。香江之事,不能再走回头路。”
姜承远点点头,拿起那份报告,翻到最后一页。
“我已经批示这份材料进入‘协调机制建议底稿库’,并呈交三部门交叉审议。”
“下周,你和我一起,去香江一趟。”
消息传开。
在整个协调组内部,一股暗流悄然流动。
不少长期研究特区治理、且有香江背景的成员,对李一凡这个“半路出道”的省级干部心存疑虑。
尤其是来自港澳研究中心的专家李劲松,更是在内部简报会上公然质疑:
“李省长确实在地方治理上有经验,但香江不是星城市,香江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媒体生态、社会结构,他那一套财政+平台+引导的组合拳,未必适用。”
“我们不能把香江变成‘数字城市’,而应该保留它多元化的治理特性。”
这番话,在简报纪要中保留原文记录,被内部多人转发。
协调组核心会议召开前夕,组长亲自召集李一凡、李劲松、姜承远三人闭门会谈。
会议一开始,组长看着两人:“我们今天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更能落地。”
“李劲松同志,你的担忧没错,但你提出的‘尊重香江特性’,是否有对应的操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