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岁时予你 > 第10章 办公室的“巧合”与失控的心跳

第10章 办公室的“巧合”与失控的心跳(2 / 2)

课后,她鼓起勇气走向讲台,准备归还那本《明史》。陆时砚正在整理讲义,看到她走来,微微颔首示意。

“陆教授,谢谢您的书。”她双手递上书,注意到他的目光在书脊上停留了一瞬。

“修订说明写好了?”他接过书,随意地翻看了一下。

“写好了,已经发到您的邮箱。”她恭敬地回答,心里却有些忐忑,不知道他是否会满意她的补充。

他点点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这时有其他学生上前提问,苏念只好礼貌地退到一旁。离开教室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正好对上他投来的目光。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周围的声音都模糊成了背景音。

随后的几天,苏念发现自己会在校园里不经意地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有时在图书馆,有时在学院走廊,有时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她开始注意到更多关于他的细节:他常去的学校茶馆,他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他总是在下午三点左右喝一杯陈皮茶……

这些发现让她既兴奋又不安。她知道自己对教授产生了超越师生关系的好奇和关注,这既不符合礼仪,也可能带来麻烦。但她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目光去追寻那个身影,无法阻止自己的心跳在每次偶遇时加速。

一周后的下午,苏念再次被叫到办公室。这次是因为她的修订说明得到了陆时砚的认可,他甚至邀请她参与一个关于明代服饰文化的研究项目。这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苏念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项目组的第一次会议在历史系的研讨室举行。除苏念外,还有两位研究生学长学姐。陆时砚作为指导老师,主持了这次会议。他清晰地阐述了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每个人的分工,专业而严谨。

会议结束后,两位研究生先行离开,陆时砚叫住了正准备走的苏念:“你的视角很独特,特别是关于服饰变迁反映社会阶层流动的那部分分析。”

这是她第一次得到他如此直接的肯定,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谢谢陆教授,我会继续努力的。”

他点点头,似乎犹豫了一下,才说:“周五下午我通常会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如果你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来找我。”

这个邀请让她既惊又喜,连忙道谢后告辞。走出研讨室,她的心跳再次失控,脸上也不自觉地漾开笑容。这种心情,就像人民日报曾经描述的那样:“当梦想照进现实,每一步努力都有了意义,每一次相遇都成了幸运。”

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苏念与陆时砚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他们经常在图书馆讨论问题,一聊就是整个下午。她发现他虽然表面冷淡,但实际上很有耐心,总是细致地解答她的疑问。偶尔,她也能捕捉到他眼中转瞬即逝的笑意,那让她一整天都心情愉悦。

然而,就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这份平静。校园论坛上出现了一则帖子,暗示某位教授与女学生关系过于亲密,虽未直接点名,但描述的特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时砚和苏念。

这则帖子迅速引起了关注,各种猜测和议论开始在校园里蔓延。苏念第一次体会到人言可畏的滋味,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林薇为她打抱不平,却也无法阻止流言的传播。

最让苏念担心的是陆时砚的反应。他看起来依旧平静如水,照常上课、做研究、指导项目,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这种平静反而让她更加不安,她不知道他是否也在意外界的议论,是否后悔给了她参与项目的机会。

一天下午,她在图书馆遇到了他。他正坐在常坐的位置上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隔离出了一片宁静的空间。她犹豫着是否该上前打招呼,他却抬起头,目光相遇的瞬间,他微微点头示意。

她走过去,轻声问:“陆教授,您看到论坛上的那些帖子了吗?”

他放下书,看着她:“看到了。”

“我很抱歉,给您带来了麻烦。”她低下头,心里满是愧疚。

“这不是你的错。”他的声音平静如常,“做学术研究,难免会遇到各种声音。重要的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他的话让她心中的石头落地了一半,但仍有些不安:“可是那些议论……”

“真理不会因为议论而改变,价值不会因为质疑而消失。”他引用了一句人民日报的金句,然后淡淡补充道,“继续你的研究,不必在意这些。”

他的态度让她深受鼓舞,也让她对他的敬佩更深了一层。然而,她不知道的是,那天晚上,陆时砚亲自联系了学校网络中心,要求调查帖子来源并删除不实信息。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来解决私人问题。

风波过后,他们的关系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仍然保持着师生之间的礼节,但彼此之间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默契。有时在图书馆,他会自然而然地为她留座;有时在校园里相遇,他会多停留片刻,询问她的研究进展。

一个雨天的下午,他们在图书馆窗边讨论项目进展。窗外雨声淅沥,室内温暖安静。谈话间,他不经意间提到自己年轻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质疑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道路。

“学术研究是一条孤独的路,但只要有热爱,就不会感到寂寞。”他望着窗外的雨丝,声音里带着她从未听过的柔和。

那一刻,苏念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跳的加速。她意识到,自己对这位年长她许多的教授,已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让她既害怕又期待,既想逃避又渴望靠近。

项目接近尾声时,系里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陆时砚安排苏念在会上做简短发言。这是她第一次在如此正式的学术场合演讲,紧张得前一晚几乎没睡好。

演讲当天,她站在讲台上,看到台下坐满了老师和同学,顿时感到一阵眩晕。然而,当她的目光与坐在前排的陆时砚相遇时,他微微点头,眼中带着鼓励的神色。这一刻,她突然平静下来,顺利完成了演讲。

会后,陆时砚走到她身边,难得地露出了明显的笑容:“讲得很好,特别是对明代服饰文化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很有见地。”

“谢谢陆教授,如果没有您的指导,我不可能做到。”她真诚地说。

“是你自己的努力。”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下学期我开了一门关于明代社会文化的专题课,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做我的助教。”

这个邀请出乎她的意料,让她一时不知如何回应。看到她的犹豫,他补充道:“不必现在回答,可以考虑一下。”

她点点头,心里却已波澜起伏。助教的身份意味着更多与他共事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相处的时间。这个前景让她既期待又惶恐。

研讨会结束后,校园里已是华灯初上。同学们陆续离开,苏念却独自留在会场整理材料。当她抱着资料走出教学楼时,发现陆时砚站在门口的廊下,似乎在等人。

“下雨了,我送你回去吧。”他指了指窗外淅沥的雨幕,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

她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同意。两人共撑一把伞走在雨中的校园里,雨水敲打着伞面,发出节奏轻柔的声音。路灯的光晕在雨雾中模糊开来,为这个夜晚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一路上,他们很少交谈,却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在空气中流动。到达宿舍楼下时,苏念轻声道谢,他却突然叫住了她。

“关于做助教的事,”他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柔和,“不要有压力,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决定就好。”

她抬头望进他的眼睛,在那片深邃中看到了少有的温和。这一刻,她清晰地感觉到,某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某些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我会认真考虑的,陆教授。”她轻声回答,然后转身走进宿舍楼。

回到房间,她站在窗前,看着雨中那个逐渐远去的背影,心跳再次失控。雨声淅沥,如同她悸动的心绪,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无限蔓延。

她知道,有些事情已经开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就像人民日报曾经写道的:“生命的旅程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风景,让人心动,让人成长。”而她此刻正站在这样的风景前,既期待又忐忑地迈出了脚步。

窗外,雨渐渐小了,夜空中的云层微微散开,露出几颗稀疏的星星。这座城市在雨水的洗礼后显得格外宁静,仿佛也在等待着什么的发生。

而在宿舍里,苏念站在窗前,久久没有移动。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关学术的追求,有关师生的界限,有关那些不该产生却又真实存在的心动。这一刻,她仿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选择都可能引向不同的未来。

最终,她轻轻叹了口气,嘴角却漾开一抹微笑。无论前路如何,她知道,这个雨天,这场相遇,这次心跳,都将成为她青春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夜更深了,雨完全停了,月光从云缝中洒落,照亮了这个刚刚经历过洗礼的世界。而在某个教授的办公室里,一盏台灯依然亮着,灯光下的人正在批改作业,但思绪却不时飘向那个雨中的夜晚,和那个让他平静世界泛起涟漪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