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技艺的壁垒(1 / 2)

陈继明师傅那句“仔细说说看”,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一道裂隙,让“天工集”项目组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当林砚和沈砚心怀着谨慎的乐观,带着初步的构想再次登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时,一个更为现实、也更为严峻的挑战,如同横亘在必经之路上的巍峨山脉,清晰地显露出来——那便是缂丝技艺本身,那令人敬畏又望而生畏的时间壁垒。

这一次,陈师傅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他甚至让徒弟泡了两杯新茶,放在林砚和沈砚心面前。袅袅茶香中,谈话进入了实质阶段。

林砚将“天工集”项目的整体构想,以及希望以缂丝为核心打造一系列高端手袋、配饰,并登上巴黎国际设计周的愿景,尽可能详细且充满敬意地向陈师傅阐述。

陈师傅安静地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有那双专注于缂丝机数十年的眼睛,时而微微眯起,时而又流露出思索的光芒。直到林砚讲完,他才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扫过林砚和沈砚心,最终落回自己那台沉默的缂丝木机上。

“林总,沈先生,”他的声音依旧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重量,“你们的想法,我听明白了。让缂丝走出去,见见世面,是好事。我这把老骨头,也不是完全不通情理。”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有些话,我必须说在前头。缂丝,之所以被称为‘织中之圣’,除了它的美,更在于它的‘难’和‘慢’。这不仅仅是手艺,这是和时间熬、和心神耗的功夫。”

他站起身,走到缂丝机旁,随手拿起一个舟形小梭,示意给二人看:“你们看这梭子,每次只能带过一根纬线。一幅简单的、尺幅不大的缂丝画,比如我这幅绶带鸟,”他指了指木机上已完成大半的作品,“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也需要近两个月才能完成。这还只是织造的时间,前期的画稿设计、勾描图稿于经线上、配线染色……无一不是功夫。”

“而你们想要的,”陈师傅的目光重新回到林砚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清醒,“是用于时尚手袋的缂丝面板,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图案,更丰富的色彩过渡,甚至可能要求一定的耐磨和定型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时可能会更长,对技艺的要求会更高,甚至可能需要在传统技法上做一些极其谨慎的尝试和调整。”

他轻轻摇头,语气斩钉截铁:“按照你们提到的,巴黎设计周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大半年。指望在这点时间里,靠我和我这两个徒弟,织造出足够支撑一个高端系列、并且每一件都达到‘天工’水准的缂丝面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

“除非什么?”林砚的心提了起来。

“除非降低标准。”陈师傅的声音沉了下去,带着一种匠人独有的执拗,“用更粗的丝线,减少色彩的层次,简化图案的复杂度,或者……交给那些只学了皮毛、追求速度的学徒去织。但那样出来的东西,还能叫缂丝吗?那是对祖宗技艺的背叛,我陈继明,绝不答应!”

最后一句话,他说的掷地有声,苍老的身躯里仿佛迸发出一股不容侵犯的尊严。

工作室里陷入了一片沉寂。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衬得室内的空气凝滞沉重。沈砚心眉头紧锁,他完全理解并尊重陈师傅的坚持,但这无疑给“天工集”项目泼下了一盆刺骨的冰水。时间的鸿沟,技艺本身的客观规律,像一道天堑,似乎无法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