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复盘会结束后,办公室内只剩下林砚一人。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勾勒出天际线的轮廓,与会议室白板上那个略显稚嫩的同心圆图表交相辉映。白天的沉稳与决断悄然褪去,一种更深沉的、混杂着疲惫与清醒的情绪弥漫开来。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照着她的脸庞。她没有立刻处理邮箱里堆积的邮件,也没有审阅周锐提交的关于房企合作意向的初步评估报告,而是新建了一个文档,光标在空白页面上闪烁着,仿佛在等待一个郑重的开端。
她要将今天的思考,将“非遗+”模式的精髓,将对未来的期许与警示,凝聚成一封致全体“非遗纪元”成员的信。这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战略通告,而是一次与所有同行者的灵魂对话。
她的指尖落在键盘上,敲下了标题——《我们的护城河:敬畏心与创新力》。
“各位‘非遗纪元’的伙伴们: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龙湖苑’项目的成功或许仍在为我们带来赞誉与新的机遇。首先,我要向每一位为此付出智慧与汗水的伙伴,致以最深的感谢。是你们,让深巷中的手艺,得以在现代化的空间里,焕发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光彩。
然而,越是站在闪光灯下,我们越需要时常回望来路,审视内心。
不久前,我们经历了一场舆论的风暴。批评的声音曾让我们步履维艰,但也正是这些声音,迫使我们去反思:在追求规模与速度的路上,我们是否一度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赖以起家的,从来不是某种可以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而是对手艺、对文化、对那些在时间长河中坚守的传承人,最本质的‘敬畏之心’。
敬畏,意味着我们深知,每一项非遗技艺,都凝聚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生命体验,其背后是一整套独特的文化逻辑、美学体系和生活方式。它不是任我们随意裁剪、贴附的装饰材料。与‘龙湖苑’的合作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冰裂纹、榫卯、缂丝当成冰冷的建材符号,而是怀着敬畏,去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让它们在与现代空间的对话中,自然流露其灵魂。
这份敬畏,是我们一切创新的基石,也是我们无法被轻易模仿的最深的护城河。
而另一条护城河,是持续的‘创新力’。
敬畏不等于守旧。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深知传统的厚重与珍贵,才更负有让它在当代‘活’下去的使命。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最深情的传承。将扎染图案融入杯套,让乌铜走银成为镇纸,用榫卯构建艺术装置,乃至我们正在秘密筹备的‘天工集’项目……这一切,都是我们试图用当代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让非遗从被观赏的‘遗产’,转变为可被使用、被体验、被热爱的‘生活’。
伙伴们,我们正在搭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公司,一个品牌。我们是一个‘文化赋能平台’。我们用敬畏之心守护文化的根脉,用创新之力为其拓展生长的疆域。我们与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合作,不是为了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为了进行一场场‘双向赋能’的共创,共同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这条路,注定无法一味求快。速度终将让位于深度。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诱惑也只会更大。或许会有资本催促我们更快地标准化、规模化;或许会有模仿者试图以更低廉的价格复制我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