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杭城在冬日的薄雾中缓缓苏醒。林砚的生物钟让她准时醒来,即便昨晚只睡了不到四个小时。她习惯性地先拿起手机,点开了几个重点关注的专业类公众号和新闻推送。
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一条加粗的标题毫无预兆地撞入眼帘,让她的动作瞬间僵住。
——《是活化,还是异化?警惕非遗商业化浪潮中的文化失真》
标题下方,是署名“马守常”的三个字。这个名字,在传统工艺研究和保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马老不仅是多位国家级非遗大师的挚友,更是多部权威着述的作者,以其治学严谨、敢于直言而闻名。他很少对具体商业机构发表评论,也正因如此,他的每一篇公开发言都备受业界关注。
林砚的心猛地一沉,点开了文章。
文章的开篇,并未直接点名“非遗纪元”,而是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复杂性,肯定了社会资本介入带来的关注度和资金支持。文笔老辣,立意高远。
然而,笔锋很快转向。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商业资本天然具有逐利性和短视性。当非遗被视为一种可快速复制、规模化变现的‘Ip资源’时,其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即技艺本身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生活方式和审美体系——便面临着被切割、被简化、被曲解的风险。”
“……笔者近期观察到,某些依托互联网思维快速崛起的商业机构,其运营模式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他们将精深繁复的非遗技艺,包装成时长固定、流程标准、极度追求‘用户体验’和‘出片率’的轻型娱乐产品。学员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件似是而非的‘非遗作品’,满足于社交媒体的分享与点赞,却与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失之交臂。这是一种‘买椟还珠’式的体验,其结果是,非遗的‘形’或许得以传播,但其‘魂’却在热热闹闹的消费过程中悄然消散。”
“……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市场,对传统技艺进行所谓的‘创新’与‘改良’,忽略了其固有的工艺逻辑和材料特性,使得最终产物不伦不类,既失去了传统的韵味,也未能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现代设计。这种打着‘活化’旗号的‘异化’,其对非遗传承的长期伤害,可能远大于漠视与遗忘。”
“……保护非遗,核心是保护其‘本真性’。这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拒绝发展与创新,而是强调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其内在的文化逻辑。若一味追求市场规模与资本估值,将非遗的传承简化为一门流量生意,则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几门手艺,更是连缀着我们民族身份与文化根脉的珍贵线索。”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没有激烈的抨击,没有具体的指控,但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了“非遗纪元”乃至整个行业繁荣表象下的隐忧。它没有提“非遗纪元”的名字,但其所描述的“某些机构”、“互联网思维”、“快速崛起”、“标准化流程”、“追求出片率”,每一个特征都精准地对标了“非遗纪元”的模式。
这不是市井流言,也不是竞争对手的抹黑,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站在行业发展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发出的沉痛警告。
一篇檄文,已然铸成。
林砚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并非来自市场或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这种代表着“正统”与“权威”的否定。这种否定,比一万篇网络帖子都更具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