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非遗之光”(1 / 2)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的会议厅。与时装周的炫目浮华截然不同,这里笼罩着一种庄重而理性的氛围。深色的木质墙面,环形排列的座椅,不同肤色的代表们面前摆放着同声传译设备,空气里弥漫着多种语言低沉的杂音,如同文明交汇的絮语。

林砚坐在发言席上,面前是准备好的讲稿和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精心制作的ppt。但她没有立刻开始。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或好奇、或审视、或期待的面孔。他们中有西装革履的官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手工艺代表,有目光锐利的学者,也有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

“尊敬的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林砚开口,流利的英语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她的声音清晰而稳定,没有刻意营造激情,却带着一种源自实践的确信,“在展示具体数据和案例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

她身后的巨大屏幕亮起,没有复杂的图表,只有一张放大的特写照片——李阿婆那双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正将一束棉线浸入靛蓝色的染缸,蓝色的汁液如同时光,浸润着苍老的皮肤与洁白的棉线。

“这是一双中国云南一位普通扎染艺人的手。”林砚的声音放缓,“这双手,在过去六十多年里,重复了成千上万次这样的动作。在她年轻时,这门手艺能让她养家糊口;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这双手创造的价值,一度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无法换来一条机器生产的围巾。”

台下变得安静,许多目光聚焦在那双充满岁月和劳作痕迹的手上。

“我们‘非遗纪元’的故事,就始于对这双手所代表价值的追问——为什么凝聚了时间、智慧与文化记忆的手工创造,会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失语?”林砚引入了核心,“我们五年的探索,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而我们的答案,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基于文化本真的价值重塑与生态构建。”

她没有停留在抽象概念,迅速切入实质。

“价值重塑,并非简单的包装和提价。”她切换ppt,展示了李阿婆工坊从过去单一的传统图案,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现代衍生品系列,旁边附上了其收入增长的曲线图。“而是通过深入理解技艺的文化内核,比如扎染的‘偶然天成’之美,将其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结合,重新定义它在当代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我们从一条围巾开始,让它走进了时尚秀场、高端家居、甚至年轻人的日常穿搭。价值重塑的关键,是找到传统技艺与当代人情感和功能的连接点。”

接着,她展示了“非遗纪元”的商业模式图,清晰勾勒出“传承人联盟-标准化工坊(手作单元)-国民课堂(大众市场)-天工集(高端品牌)-线上商城(全域渠道)-数据中台(精准驱动)”的闭环。

“单一的商业成功是脆弱的。”林砚强调,“我们构建的这个生态,旨在为技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支持。传承人联盟和标准化工坊,保证了技艺的传承有序与品质可控,也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国民课堂和线上商城,培育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认知;天工集树立了文化高度和品牌价值;数据中台则让我们的所有决策,能更精准地响应市场需求。这个生态,让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商业化,形成了一个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她分享了具体数据:带动直接就业的传承人及工匠数量,培养的年轻学徒人数,国民课堂覆盖的城市和参与人次,“天工集”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和品牌溢价……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改变。

然后,她引入了“东韵”的案例,没有回避挑战。“商业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正面临新的竞争者,他们以更快速、更视觉化的方式解读‘新中式’。这促使我们反思,也让我们更坚定:创新不能以牺牲文化本真为代价。就像一棵树,枝叶可以伸向天空,探索阳光雨露,但它的生命力,永远来自于深扎土壤的根系。”她再次回到了“根与芽”的比喻,台下不少人微微颔首。

最后,她的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带着一种展望未来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