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元”总部大楼的会议室,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纽约的证券交易所。电话铃声、邮件提示音、以及助理们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成一曲资本追逐的狂热交响。那份关于“生态闭环初见成效”的内部简报,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如同滴入静水的一滴浓墨,迅速在顶级投资圈扩散开来,激起了远超预期的巨大涟漪。
周锐的日程表被彻底打碎重组。从清晨到深夜,他的时间被切割成以十五分钟为单位的会议单元,视频连线的另一端,连接着来自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的、声名显赫的基金合伙人或投资总监。他们不再是之前那些带着审慎考察姿态的探路者,而是带着近乎炽热的诚意和令人咋舌的报价,迫切地希望登上这艘已然扬帆、并且方向明确的航船。
“周总,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愿意领投本轮,估值可以在上一轮基础上翻三倍……”
“凯鹏华盈非常看好你们的全球化前景,我们不仅可以提供资金,还能对接我们在硅谷和欧洲的顶级科技与渠道资源……”
“淡马锡看重你们的模式对文化产业的示范效应,希望在战略层面进行更深度的绑定……”
“中东某主权财富基金的代表明天抵达北京,希望能与林总亲自会面,他们理解并尊重你们的文化使命,资金额度……没有上限。”
这些名字,每一个都代表着资本市场的金字塔顶端。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天文数字的估值和融资额度,更是无与伦比的资源网络和信誉背书。负责资本市场的团队员工们,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之后,逐渐被这汹涌的浪潮冲击得有些麻木,只剩下机械地整理资料、安排会议的本能。
周锐揉了揉因长时间视频会议而布满血丝的双眼,强迫自己保持冷静。他将筛选后的几家最具代表性和诚意的投资机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洁的评估报告,来到了林砚的办公室。
林砚正在审阅“非遗商城”下一阶段的迭代方案,听到周锐的汇报,她放下手中的平板,脸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神色,仿佛窗外那场资本风暴与她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估值很诱人。”林砚快速浏览着报告上的数字,语气平淡,“资源也确实是顶级的。”
“是的,”周锐点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兴奋,“尤其是淡马锡和中东基金,他们表现出来的对文化长期价值的理解和耐心,远超普通的财务投资者。如果接受他们的投资,我们未来十年的资金安全和战略资源几乎可以高枕无忧。而且,在这个节点进行b轮融资,市场溢价最高,我们能以最小的股权稀释,获得最大的发展弹药。”
林砚没有立刻回应。她站起身,走到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楼下,园区里依旧安静,与会议室里的喧嚣仿佛是两个世界。她的目光掠过那些象征着生态闭环初步成功的数据曲线,落在了远处工坊方向。
她看到了张清远师傅在织机前凝神的身影,看到了王铁山师傅在窑火前专注的侧脸,看到了李阿婆的孙女小雅带着一群年轻学徒在染缸边忙碌的景象。她也看到了“国民课堂”里那些因为热爱而眼睛发亮的学员,看到了“非遗商城”后台那些由普通用户创作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数据。
资本的喧嚣,是为了放大这些画面?还是可能,会不经意地改变这些画面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