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转型的决心(1 / 2)

会议室里,最后一份关于“国民非遗课堂”月度增长数据的ppt刚刚播放完毕。

屏幕上亮眼的曲线还在微微闪烁——过去三个月,新增用户百分之四十,营收增长百分之六十五,十座新城市的校区陆续开业。一股压抑着的兴奋在空气里流动,几个项目经理的嘴角已经控制不住地上扬。

运营总监周锐松了松衬衫最上面的扣子,身体前倾,靠近麦克风,声音里带着一种稳操胜券的沉稳:“数据大家都看到了。‘国民非遗课堂’的模式已经得到彻底验证,市场反馈极其热烈。我认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核心,应该是抓住这个窗口期,全力下沉,快速覆盖全国主要二线城市,甚至考虑向消费能力强的三线城市渗透,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大众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主位的林砚身上,语气加重:“我们必须快,必须在更多模仿者反应过来、用资本烧钱抢占市场之前,把我们的规模壁垒筑到无人能及的高度。我提议,启动‘百城计划’,在未来十二个月内,将我们的校区数量翻两番。”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大多是赞同和跃跃欲试。高速扩张,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版图,更耀眼的业绩。资本的青睐,市场的呼声,似乎都在将这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公司推向一条唯快不破的跑道。

就在这时,林砚轻轻敲了敲桌面。

议论声平息下去,所有人的目光集中过来。她脸上没有太多胜利的喜悦,反而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凝重。她没有看周锐,而是将视线投向一直沉默坐在角落,指尖无意识在笔记本上描画着某种复杂纹样的沈砚心。

“数据很好,扩张也很必要。”林砚开口,声音清晰,不高,却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非遗纪元’的天花板,仅仅在于开多少家课,吸引多少名体验用户吗?”

她操作电脑,切换了ppt。

屏幕上,出现的不再是增长曲线,而是几张对比鲜明的图片。一边是李阿婆在云南古镇那间昏暗作坊里,对着染缸沉思的侧影,布匹上沉淀的蓝靛色深邃如海;另一边,是巴黎某奢侈品旗舰店璀璨灯光下,陈列在丝绒垫上、标价数十万的一款限量版手袋,其设计元素,隐约能与某种东方古老的纹样产生呼应。

“我们成功地让非遗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让它变得亲切,变得可以触摸、可以体验。这是我们了不起的成就。”林砚的目光掠过每一张面孔,“但我们是否也在无意中,将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极致美学的技艺,禁锢在了‘体验’、‘兴趣’、‘平价’的框架里?”

周锐的眉头微微蹙起,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林砚的手指指向那张奢侈品手袋的图片,语气陡然变得锐利:“为什么,同样源于手工,同样承载着文化叙事,甚至我们的技艺远比它们更复杂、更富有精神性,我们的传承人耗费数月乃至数年心血的作品,其价值却无法获得对等的认可?为什么定义奢侈、定义顶级审美的话语权,始终不在我们手中?”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先前那种膨胀的兴奋感,像被针扎破的气球,慢慢泄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思考,以及一丝不安。

林砚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地抛出了她思考已久的战略构想:“所以,在巩固大众市场基本盘的同时,我正式提议,启动我们公司的下一个核心战略项目——创建一个全新的、定位于顶级奢侈品市场的子品牌。”

她身后的ppt翻页,两个磅礴大气又极具东方韵味的书法字体出现在纯黑的背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