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资本注目(1 / 2)

杭州首秀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文创园的范围,开始触及到更深、更汹涌的水域——资本市场。

最先察觉到水温变化的是周锐。他的手机在捷报传出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热线。来电显示不再是熟悉的供应商或媒体号码,而是一些带有“投资”、“资本”、“基金”字眼,或直接就是某些声名显赫的投资机构合伙人、投资总监的私人号码。

“周总,恭喜啊!杭州这一仗打得漂亮!我是蓝山资本的李斌,不知您下午是否方便,我们找个地方喝杯咖啡,单纯聊聊,向您取取经?”

“周总您好,我是红枫创投的副总裁,我们对‘新消费’和‘文化科技’领域一直非常关注,贵司的模式让我们眼前一亮,希望能有机会深入交流…”

“周锐吗?我是王磊,‘天际线基金’的,老张介绍我找你。你们这个非遗项目数据很猛啊,有没有考虑引入战略投资,加速发展?”

这些电话的开场白各异,但核心意图高度一致:表达关注,试探意向,寻求接触。周锐保持着商务式的礼貌与谨慎,一面应付着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一面迅速将情况同步给了林砚。

“意料之中。”林砚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仿佛早已等候多时,“把初步接触的机构名单和背景整理一下,我们内部先评估。”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砚自己的工作邮箱和LkedIn账号,也开始收到雪花般的邮件和私信。有些是直接的投资邀约,有些是邀请参加闭门沙龙或行业峰会,还有些是希望通过她结识沈砚心或周锐。甚至有一位嗅觉敏锐的FA(财务顾问)发来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关于“非遗赛道”的分析报告,并附言表示希望能为“非遗纪元”的融资提供专业服务。

资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骤然聚焦在这个刚刚在江南崭露头角的年轻品牌上。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这股风潮,林砚安排了一次非正式的团队讨论,地点就在云南大本营的会议室,周锐和沈砚心通过视频接入。

周锐首先汇报了他接触到的几家代表性机构:

“接触我们的资本,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传统的Vc,像蓝山、红枫,他们看重数据和增长模型,问的问题很直接:用户获取成本、复购率、单店模型、规模化复制的壁垒。另一类是一些有产业背景的基金,比如某大型文旅集团旗下的投资公司,他们更关心我们与地方文旅资源的整合可能性。还有一类,是近几年冒出来的、专注于‘新中式’和‘国潮’赛道的早期基金,他们对文化调性非常敏感,甚至能说出张师傅某幅作品的技法特点。”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林总,砚心,这是个机会!而且是巨大的机会。有了资本加持,我们完全可以跳过按部就班的积累阶段,一次性完成全国十大核心城市的布局,迅速建立起规模和品牌的绝对优势,把潜在的模仿者远远甩在身后。市场窗口期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