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白板上,还残留着昨日庆功会画上的卡通烟花痕迹,但与此刻室内凝重而热烈的气氛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跃跃欲试的兴奋感,仿佛一点火星就能引爆。
“我们必须快!”周锐的声音斩钉截铁,他站在投影幕布前,激光笔的红点在地图上飞快跳跃,划过一个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市圈,“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成都……市场空白巨大,竞争对手还在沉睡!现在是跑马圈地的黄金窗口期,慢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战场拱手让人!”
他切换ppt,一页写满数据的扩张方案呈现出来,包括城市清单、预算预估、团队组建时间表和预期营收。逻辑严密,数字诱人,充满了典型的“周锐式”风格——犀利、直接、目标驱动。
“我反对。”沈砚心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磐石,瞬间稳住了被周锐带动得有些浮躁的空气。他依旧坐得笔直,眉头微蹙,“非遗不是快消品,传承人不是标准化零件。首站的成功,得益于李阿婆的信任,得益于我们对扎染技艺的深度理解和本土化改造。盲目铺开,我们拿什么去保证每一个城市的课程质量?又拿什么去赢得下一位‘张师傅’、‘李师傅’的尊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林砚,最终落回周锐身上:“技艺的核心是‘人’,是独特的文化语境。失去了这个根基,我们提供的就只是一具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空壳,这和那些浮躁的短期网红项目有什么区别?那并非我们创业的初衷。”
周锐转过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身体前倾,目光灼灼地盯着沈砚心:“砚心,我尊重文化和技艺,但市场不等人!你现在讲究慢工出细活,等我们一个个‘精雕细琢’出来,风口早就过去了!先占住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我们再回过头来深耕细作,不行吗?效率!我们需要的是效率!”
“没有品质的扩张是自杀式扩张!”沈砚心毫不退让,“用粗糙的体验消耗用户对‘非遗’的好奇与好感,这是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一旦口碑崩塌,规模再大也只是沙上堡垒。”
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剩下空调运行的微弱声响。赵小满坐在角落,屏息记录,感觉两位大佬之间有无形的电光在碰撞。她理解周锐想要抓住机遇的急切,也更认同沈砚心对文化本真的坚守,一时难以抉择。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林砚。
她从会议开始就一直在记录,偶尔在周锐展示数据时提问一两个细节,在沈砚心发言时微微颔首。此刻,她放下笔,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过来。
“周锐的危机感没错,砚心的坚守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她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仿佛早已深思熟虑,“两者并非不可调和。我们既不能蒙眼狂奔,也不能固步自封。”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黑色水笔,在周锐那串长长的城市名单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在圈内重重地点了一下。
“我们不全面撒网。”林砚转身,目光扫过团队每一位成员,“我们集中全部优势资源,打造第二个‘标杆城市’。”
“标杆城市?”周锐挑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