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寻找“1号员工”(1 / 2)

官网的需求文档和技术方案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首场线下课的筹备也进入了具体规划阶段。林砚意识到,仅靠他们三个创始人,已经无法应对即将涌来的庞杂事务。市场宣传、内容创作、用户沟通……这些需要持续投入精力和创造力的事情,必须有一个专职人员来负责。寻找公司的第一位正式员工,被提上了最紧迫的日程。

招聘信息发布在几个主流的招聘平台和本地文创类的社群中。职位是“内容运营专员”,要求有网感、熟悉新媒体、具备一定的文案和视觉表达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

简历像雪片般飞来。共享办公空间的临时打印机几乎没停过,吐出一份份承载着不同背景和期望的履历。林砚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埋首其中进行初筛。

大部分简历都遵循着标准的模板,罗列着学生会经历、实习经验、掌握的软件技能。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和拥有大厂实习经历的佼佼者。他们条件优秀,目标明确,言谈举止间透着职业化的训练。周锐翻看这些简历时,明显更倾向于这类“即战力”:“这个不错,在xx平台实习过,做过百万播放量的短视频项目,来了就能上手。”

然而,林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简历完美得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却很难让她感受到与“非遗”这个带着泥土气息和手温的词句之间,有什么独特的连接。她需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怪异”与珍贵,并能用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将其讲述出来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熟练的内容生产者。

就在她感到有些审美疲劳,准备从周锐推荐的几个“优等生”中安排面试时,一份风格迥异的简历吸引了她的注意。

简历的模板很简洁,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姓名:赵小满。应届生,学校并非顶尖名校,专业是听起来有些缥缈的“文化资源管理”。实习经历也只有一段,是在一个本地的小型独立书店做新媒体小编。

吸引林砚的,不是这些常规信息,而是简历末尾附上的一个个人作品集链接,以及“自我评价”一栏里手绘的几个俏皮小图标和几句真诚甚至有些莽撞的话:

“擅长在故纸堆里找梗,相信古老的灵魂需要年轻的翻译官。”

“不会写假大空的公关稿,但能盯着李阿婆的手看一上午,然后写出她每一个皱纹里的故事。”

“梦想是让我的十万粉丝(虽然现在只有三百,主要是同学和亲戚)都觉得非遗酷毙了!”

林砚点开了那个作品集链接。里面不是标准的h5或者ppt,而是一个她自己搭建的、风格活泼的个人博客。里面有她为那家独立书店写的推文,文字灵动,视角独特,能将一本冷门诗集和当下的热点巧妙结合;有她拍摄的短视频,记录城市里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吹糖人、补锅底、手工装订书籍,镜头语言虽然青涩,却充满了不加修饰的好奇与温情;甚至还有几篇她关于“国潮”现象的思考短文,虽然观点略显稚嫩,但其中透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敏锐观察,让林砚颇为惊讶。

尤其是其中一条关于“街头偶遇竹编老人”的短视频,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只有镜头静静对着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记录竹篾在他指尖如何从僵硬变得柔顺,最终成为一只精巧的蝈蝈笼。视频配文只有一句:“他编的不是蝈蝈笼,是快要被我们遗忘的,夏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