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心等他说完,才缓缓开口:“我同意线下体验课的优先级。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认为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不仅仅是教如何捆扎、染色,更需要传递扎染背后的文化背景、植物染料的特性、以及区别于化学染料的独特美学价值。我们需要设计一套能够真正体现其文化深度的课程流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他强调,“第一个案例,必须立得住。”
周锐微微皱眉,但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看向林砚。
林砚知道,这是分工之后第一次具体的理念碰撞。她沉吟片刻,开口道:“我同意沈老师,课程内容的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必须精心打磨。但同时,周锐提到的速度和市场验证也同样重要。我建议,我们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比如,两周内,沈老师牵头完成扎染体验课的深度内容设计和物料清单;同时,周锐负责在这两周内,完成官网和小程序的基础框架搭建,并选定首场课程的场地。两周后,我们集中力量,用一周时间完成课程预热和报名,确保在一个月内成功举办首场课。这样既能保证深度,也不失速度。”
这是一个折中且可行的方案。周锐计算了一下时间节点,点了点头:“可以,这个节奏我能接受。”沈砚心也微微颔首,表示没有异议。
“好,那就这么定。”林砚在白板上写下关键时间节点,“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官网和小程序需要呈现的核心模块,以及首场课程的具体细节,比如定价策略、人数设定、宣传渠道……”
会议进入了更为琐碎和具体的环节。周锐对线上产品的功能、用户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沈砚心则对网站上如何展示非遗技艺、传承人故事的真实性和格调提出了细致建议。林砚在其中协调、拍板,确保每一个决定都既不偏离战略方向,又能兼顾文化和商业的双重需求。
期间,不乏争论。周锐认为某些文化介绍内容过于冗长,可能影响用户转化;沈砚心则坚持某些关键信息不可或缺。每当这种时候,林砚就需要站出来,衡量轻重,找到那个平衡点。
时间在讨论中飞快流逝。窗外的阳光逐渐变得炙热,共享空间里的人声也嘈杂起来。但他们这个小小的三角区域,却仿佛自成一个世界,充满了思考、辩论与创造的张力。
当会议接近尾声,白板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时间节点和负责人姓名。
周锐合上电脑,揉了揉眉心,脸上却带着兴奋:“思路清晰了!接下来就是干!”
沈砚心也合上了他的皮质笔记本,上面用清瘦的笔迹记录了几页要点。他看向林砚,眼神里多了一丝认可:“框架搭起来了,方向是对的。”
林砚看着充满记录的白板,又看看身旁两位虽然疲惫但眼神明亮的伙伴,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涌上心头。不再是空谈,不再是构想。分工已明,目标已定,战鼓已经擂响。
“那么,”林砚站起身,感觉身体因久坐而有些僵硬,但精神却异常亢奋,“‘非遗纪元’的第一场战役,正式开始。”
阳光正好,落在三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光洁的地面上,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个稳固的、正在向前移动的基石。
第3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