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巷围巾(1 / 2)

云南的午后,阳光仿佛被苍山洱海滤过,褪去了灼热,只余下一片澄澈的通透,温柔地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上。

林砚随着稀疏的人流,漫步在这座古城深处的非遗市集里。这里不像主干道那样喧嚣沸腾,反而多了几分本地生活的烟火气与从容。摊位上陈列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纪念品,多是带着手作温度的物件:形态各异的土陶,錾刻着繁复花纹的银饰,以及,最吸引她目光的——那些在微风里轻轻摇曳的蓝白布匹。

那是扎染。

深深浅浅的蓝,仿佛将天空与洱海都收纳其中,通过棉布的肌理,绽放出冰裂般的花纹。每一幅的纹路都有些微妙的差异,像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

她的脚步在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停下。

摊主是位上了年纪的阿婆,穿着靛蓝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洗得有些发白,却整洁异常。她坐在一张小竹凳上,布满岁月沟壑的脸上神情平和,眼神澄澈得像山间的溪水,并未像其他摊主那样热情吆喝,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摊位上那些蓝白相间的物件,仿佛守着的不是商品,而是一段段凝固的时光。

林砚的目光,被其中一条围巾牢牢锁住。

那蓝色,极为特别。不是普通的湖蓝或靛蓝,而是一种更为沉静、更为深邃的色调,像是雨后的深夜天空,又像是深海之下的幽光。白色的花纹并非均匀对称,而是如同雪花结晶,自然晕开,边缘带着手工特有的、柔和的浸润感。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华丽的包装,甚至没有一张说明标签,却自有一种朴素的、直指人心的力量。

林砚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围巾的表面。棉布手感扎实而柔软,带着植物染料特有的、微凉的触感。那深邃的蓝色仿佛有生命一般,顺着她的指尖,缓缓流入心田,带来一种奇异的宁静。

“阿婆,这条围巾……”她抬起头,声音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美好。

李阿婆闻声,将目光从远处收回,落在林砚身上,露出一抹浅淡而真诚的笑容。她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温和地介绍:“是自己染的。板蓝根,染了六次。”

她的话语简洁,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林砚的心湖,漾开圈圈涟漪。

自己染的。板蓝根。六次。

简单的词语背后,是时间的堆叠,是手艺的坚守。林砚几乎能想象出,阿婆是如何耐心地培育植物、制靛、一次次将白布浸入染缸、拆线、氧化、固色……周而复始,才得以让这平凡的白布,蜕变为蕴藏着星辰与深海的杰作。

她将围巾拿起,对着光细看。阳光透过蓝白交织的缝隙,在石板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那花纹在光线下显得更加立体、灵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一个关于自然、关于时间的故事。

巷子外传来游客的喧哗声和商铺的流行音乐,但在这个小小的摊位前,时间流速似乎都变得缓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植物混合着阳光的味道,那是独属于手工布匹的气息。